六朝夏季流行穿裲裆

标签:
转载、《北京晚报》杂谈 |
分类: 文史 |
裲裆又作“两当”,它是背心式的服装。《释名·释衣服》曰:“裲裆,其一当胸,其一当背,因以名之也。”《晋书·五行志》也有这样的记载:“至元康(注——元康是晋惠帝司马衷的年号,时间为280年至299年)末,妇人出裲裆,加乎交领之上,此内出外也。”
裲裆是比较普遍的女性服饰,贴身而穿,下摆掖在裙内。天气炎日,人们衣着单薄,裲裆如同单衣、薄衫,往往一件足矣。裲裆的质地有罗、绢、绫、锦等,按季节,又可分为单、夹、棉等。按照现代的话讲,就是单衣裲裆、夹衣裲裆和棉衣裲裆。
虽然魏晋南北朝战乱不断,但并不影响文化的交流,裲裆也从南方传至北方。在甘肃嘉峪关魏晋时期壁画墓中,就能看到一幅描绘采桑女及护桑女形象的壁画,其中拿箭少女穿着的就是一件方形裲裆。1965年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的一座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墓穴中,出土了裲裆的实物。这件裲裆以红绢为底,上有黑、绿、黄三色彩线绣成的萝草纹、圆点纹以及金钟花纹,四周镶嵌有素绢,裲裆里面还有丝绵。1979年在同地区的另一座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墓穴中也发现了裲裆,它以红绢为底,用蓝、绿、黄、黑等丝线绣有龙、鸟、山、树,以及花草图案,纹样生动,色彩鲜艳。
与裲裆对应的是袙腹,它是一种覆盖在胸腹间的贴身小衣。绘于北齐天宝七年(556年)的《北齐校书记》描绘了六朝时期的裲裆和袙腹。此图描述了文宣帝高洋命樊逊等人校勘秘府藏书的情形。在这幅图中,就有人身着沙披衫子(心衣),内穿裲裆、袙腹。南朝的裲裆、心衣流传下来的寥寥无几,而它们在北朝的壁画、出土文物和绘画中得以保存。
在南朝,还出现过一种类似裲裆的内衣。穿这种衣服时,遮挡在胸前,正看与裲裆无别,只是裲裆有前后两片,一片当胸,一片当背。这种内衣有前片而无后片,因此被戏称为“假当”,意思是假的裲裆。《南史·齐本纪下》记载:“先是百姓及朝士。皆以方帛填胸,名曰‘假当’,此又服袄。假非正名也,储两当而假之,明不得真也。”
除了裲裆,《世说新语·简傲》记载了另一种贴身所穿的内衣——凉衣。“子平脱衣巾,径上树取鹊子,凉衣拘阂树枝,便复脱去。”何为凉衣?顾名思义,它是穿在身上有凉爽感觉的衣服。笔者推测凉衣是一种面料透气、容易散发身体热量的衣服,大概类似近代香云纱一类的面料。再一种可能,从“凉衣拘阂树枝”的描写推想,其面料可能有网眼。
南朝时期出现了类似今天的浴衣:明衣。对于明衣,南朝皇侃疏曾这样记载,“明衣谓斋浴时所著之衣也。浴竟身未燥,未堪着好衣,又不可露肉,故用不为衣,如衫而长身也,着之以待身燥。”就是说洗澡以后,身体上的水还没有完全干,不能马上换干净的衣服,但是不穿衣服又不雅观,这时披上明衣(浴衣),以待浴后身体上的水干了。
衫在魏晋是比较普遍的一种服饰,主要在中上层社会流行。晋代《东宫旧事》称:“太子纳妃,有白縠、白纱、白绢衫,并系结缨。”当时还有单衫、複衫、白纱衫、白縠衫等。
衫有单层与夹层之分,穿着轻薄透明的衫在六朝时期非常流行,南朝时期的沈约在《少年新婚中咏》中有诗云:“裙开见玉趾,衫薄映凝肤。”衫衣薄透才能见到衫下面的肌肤,当时人们追求的就是肌肤若隐若现的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古代服饰的很多概念与现在有区别,翻阅古代史时,就要注意这些区别,避免出错。比如,袜子是现代人非常熟悉的服饰,但是在阅读六朝史料时,要特别注意袜子。六朝时出现了“袜”这个词,但是“袜”,不是现代意义的“袜子”。如今穿于“足”上的“袜子”,原来的名称是“足衣”,又称“襪”或“韈”,当年穿在女人身上的内衣,被称为“袜”。隋炀帝《喜春游歌》中有“锦袖淮南舞,宝袜楚宫腰”的诗句,“袜”指的就是内衣。(黄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