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风景:香囊与艾草

标签:
转载、《北京晚报》 |
分类: 文史 |
据说粽子源自诗人屈原——二千二百年前楚国被秦国攻破后,屈原不忍看祖国灭亡,投汨罗江自尽了。人们怕他被江中的鱼吃掉,就将糯米装入竹筒投入江中,把鱼引开,希望能保护屈原。
后来长大了,我看了一些历史书,才知道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三千多年来的传统习俗,早在屈原投江殉国之前,就有了在这天赛龙舟、饮雄黄酒、挂艾草、挂菖蒲、佩香囊、包粽子等很多习俗,只是因为人们爱戴屈原,他又是端午节这天投的江,所以就把包粽子这项重要活动附于屈原,表达的是人们对爱国诗人的景仰。
端午节这天一系列的民俗是和气温升高相连的。农历五月初五,已经入夏,天气开始炎热了,在古人心中,这个时节是毒日,天气暑湿闷热,人容易生病。再加上各种蚊蝇、蛇蝎全都活跃起来了,所以从这时起,一定要注意祛病防疫。三千多年来,逐步衍生出许多健身去瘟的一些民间活动。比如有赛划船、放风筝、比武、荡秋千、击球各项运动。中国地域辽阔,各地的风俗不尽相同。就说北京吧,在端午节前一两天,胡同就传来小贩的吆喝声:“卖神符嘞,辟五毒哇!”奶奶就会“请”几张回家,这天早上,在各屋门上贴上了钟馗剑指蝙蝠,周围有五毒小虫(蛇、蝎、壁虎、蜈蚣、蛤蟆)的神相。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应五行金、木、水、火、土的五种颜色是青、红、白、黑、黄,被称为吉祥色。这天一大早儿,大人就在孩子们的脖子、手腕,脚腕上拴上五色线,祀神保平安。
接着,母亲会给我们戴上她提前准备好的香囊,就是用五彩线编结成的各种形状的小包儿,再连成一串,下垂长穗儿。包儿里放入朱砂、雄黄、白芷、黄岑、香草、甘松等中草药,再加一些香料,那时也有中药铺给准备好,装到包儿里出售的。把香囊挂在孩子胸前,既能在夏天防蚊虫叮咬,又清香扑鼻,再加上精美的款式,鲜艳的色彩,看着闻着都让人喜欢,孩子们全身五彩缤纷,争相比美。
民间颜语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艾”就是艾草,它全株芳香,是老百姓夏天驱虫最好的天然植物。有诗形容此6物:“霜染青春野水涯,沉香淡淡恰如花。端阳月老天为证,嫁入寻常百姓家。”它和菖蒲一样,在路旁、山坡、河边到处都能生长,它们茎叶的味道芳香。近郊农民把它们割下晒干,编成绳子,挑担出售,大人们买来点燃后冒烟,那就是最好的驱蚊剂。端午节早上,奶奶就会把艾草、菖蒲挂在各屋门两侧,就像门口站立的武士,守卫一家人的安康。菖蒲是一种水草,它那狭长尖尖的叶子如同利剑,不但芳香杀虫,也象征宝剑驱除不祥(现在天安门东侧有菖蒲河公园)。晋代《风土志》中则记有:“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相裁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剑状,名为蒲剑,以驱邪却鬼。”这一天门上换上了新神符,脖子上挂了香囊,手脚拴上彩线,额头还给涂上雄黄(一味中药,有解毒杀虫,截疟去痰作用),嘻笑玩耍后,快乐地吃母亲给包的小枣粽子,这让我想起宋代的两句诗:“五色新丝缠角粽,菖蒲酒美清尊共。”端午节,古今一脉相承。(何大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