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动症患儿未必都多动

标签:
转载、《北京晚报》 |
分类: 养生 |
那么到底什么是多动症呢?很多家长肯定会说,名字都叫多动症,那就是动作太多了呗,只有男孩才会这么顽皮不听话。有这种想法的家长还真不少。是不是这样呢?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什么是多动症,揭开多动的面纱,让家长看清楚,学明白。
孩子文文静静也可能是多动症
多动症的全称叫做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儿童时期神经和精神发育障碍性疾病。它的主要特点有活动过度、注意力集中困难、情绪不稳、冲动任性、学习困难等。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的活动过度大部分开始于幼儿早期,进入小学以后因为受到各种纪律的约束会表现得更为明显。有的孩子在婴儿时期就开始有过度的活动,他们表现格外活泼,会从摇篮或者小车里面往外爬;在开始学步的时候,往往会以跑代走;等到稍大一些看书的时候,常常会看不了几页就换一本,或者干脆把书撕了;在幼儿园常常在教室坐不住,跑到教室外面去;进入小学后,上课时小动作不停,手总是闲不住,凡是能碰到的东西都要碰一下,屁股在座位上扭来扭去,把书本涂得不像样子。这些孩子由于缺乏克制能力,经常会对一些不愉快的刺激做出过度的反应,有时候会在冲动之下伤害别人或者毁坏东西。他们想要什么,就必须立刻得到满足,如果得不到满足就会哭闹喊叫。
除了多动、冲动症状以外,还有一部分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孩子主要表现为注意力的不集中,这也就是我们文章开头提到了那一类的孩子,看起来文文静静,不捣乱,不淘气,还被诊断了多动症的原因,这类孩子的注意力很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而分散,所以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很短暂。比如,在上课时,专心听课的时间短暂,老师布置的作业常常听不清,以致做作业时常常出现遗漏、倒置和解释错误;在玩积木或者其他游戏时,往往也会不专心。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走神”,外面一点点动静都会让他们左顾右盼、心猿意马,因为他们对来自各方的刺激几乎都会起反应,不能滤过无关的刺激,所以注意力很难集中。
很多家长带孩子来医院看病,有时候会很不解地问医生“我的孩子挺聪明的呀,怎么成绩这么差?”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也被称为“聪明的笨孩子”,他们的智力水平大部分都是正常的,但是由于注意力缺陷、多动、情绪不稳定,常常会给学习带来困难导致学习成绩欠佳。
两种症状
注意力不集中症状
在学习、工作或其他活动中常难以在细节问题上集中精力或常犯粗心大意的错误。
在学习、工作或娱乐活动中难以保持注意力集中。
在与他人谈话时常显得心不在焉、似听非听。
不能按要求去完成作业、家务及工作任务。
对于构思筹划性的作业和工作常感到很困难。
常不愿或回避从事需要耗费精力的工作。
经常丢失学习和活动的必需品。
因外界刺激而很容易分心。
日常生活中很健忘。
多动与冲动症状
坐着手脚不停地扭动常显得烦躁不安。
在课堂上或其他不应随意走动的场合常擅自离座。
常在不适宜的场合跑来跑去爬上爬下。
很难安静地参加游戏或课余活动。
常常一刻不停地活动,犹如被机器驱动一样。
讲话常喋喋不休、多嘴多舌冲动。
常在问题尚未问完时就抢着回答。
很难耐心地依次排队等候。
常常打断或干扰别人的讲话和游戏。
注意不集中型:
不具备多动与冲动症状而仅具备注意力不集中症状中的≥6项诊断条件。
多动/冲动型:
不具备注意力不集中症状而仅具备多动与冲动症状中的≥6项诊断条件。
混合型:
同时具备注意力不集中和多动与冲动症状中的≥6项条件。
如果孩子在12岁以前出现了明显的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冲动等方面的症状,至少持续了6个月,达到了与发育水平不相符合的程度,而且这些症状必须出现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场合(比如在家,在学校或者在活动场所与家人、朋友、亲戚相处时),影响或者降低了患者社会生活质量、学业和职业功能,就要考虑诊断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心理治疗矫正不良行为
除了药物治疗外,非药物治疗也是重要的治疗手段,需要家长和学校的配合:
心理治疗:
行为治疗是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一种重要的非药物治疗手段,通过行为治疗,强化良好的行为,矫正不良行为,增加课堂任务的完成,改善学业和行为操作,训练冲突解决的技能,问题解决的策略,时间管理和学习技能。
父母管理:
通过循序渐进的方法培训父母如何在家庭环境中管理孩子的行为,从而改善孩子的注意障碍、多动和冲动等核心症状。
学校干预:
通过行为控制的管理,集中注意和遵守纪律等方面的训练,让孩子学会和保持适当的行为,减少破坏性行为的发生,提高自我照顾和家庭作业完成的独立性。
提醒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患病率为3%至5%,患病率高,但是就诊率低,药物依从性差。有两点要提醒家长:
第一,这不是一个自愈性的疾病,要正视问题的存在,不要讳疾忌医,干预越早效果相对越好,不要幻想不经任何干预孩子就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摆脱困境。
第二,坚持药物与非药物治疗相结合,通过医生、患者、家长以及学校的努力,共同促进孩子症状的改善以及社会功能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