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大齐三代同堂绘著老北京民俗图鉴

标签:
转载、《北京晚报》 |
分类: 文化 |
何大齐是北京市特级教师,同时在在民俗学、文字学等领域均有建树,不仅绘著有长卷《烟袋斜街旧影图卷》《京西古道风情图》《老北京民俗风情画》《燕京往事》《万有汉字》等著作,而且其北京风俗画系列作品在《北京晚报》连载多年,颇受好评。此次新出版的著作《北京的春节》中,他以第一人称讲述了老北京以及北方地区的春节习俗,串起与过年有关的各种传统民俗和生活记忆,例如祭灶、办年货、写春联、买年画、做花灯、挂福字、做年菜、迎财神、穿新衣、放花炮、包饺子、团圆饭、压岁钱、拜新春、逛厂甸、抖空竹、吃元宵、耍龙灯、猜灯谜、看花会……从腊月初八开始,到二月二,还原了一个又一个被现代生活节奏所忽略和抛弃的生活细节与烟火情意。
画北京民俗风情画是何大齐多年的爱好。他生于北京,长于北京,昔日京城的生活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他描绘的对象,都是老北京的人与物:庙会上听说书的老人、街市的小贩、运菜的马车、胡同里的老门楼、院子里的大槐树、郊区农舍、牲口棚老北京的旧景旧情都保留在他的速写本里,这不仅使他锻炼了绘画技能,也使他对老北京的民俗风情有了更加深刻的记忆和理解。随着时代变迁,昔日京城的很多景物都在一天天远去,这更促使何老师赶快把记忆中的老北京往事画下来,留下京城的旧影,寄托他对北京民俗风情的怀念,也使年轻的一代了解北京的过去。他说:“我画这本《北京的春节》,也是为了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这耳熟能详的北京童谣,能勾起所有北方人对春节的记忆。这些仪式感满满的活动所营造出来的朦胧期待,构成了童年最幸福的一部分回忆。“小时候感觉欢欢喜喜过大年,让我懂了好多的事儿。现在认识到在生活中所积累下的这些习惯,最终形成比较稳定的习俗,体现在礼仪形式中,而这礼仪形式,蕴藏的都是我们民族的道德理念、价值观和民族精神。孔子说‘礼养德’,意思是礼仪形式可以培养人的道德情操。”何大齐在书中写道,“春节是红火的、热烈的,在全民欢腾的每一天,都饱含着对平安、团圆、幸福的祈求。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资的极大丰富、家务劳动的社会化、大家庭的分解等等,过去的很多礼仪习俗都淡化了,新的民风民俗会逐渐形成,虽然外在形式可能不一样,但传统价值观的核心部分是不能动摇的,这是我们的根,我们的脉,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王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