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风景:棉花糖

标签:
转载、《北京晚报》 |
分类: 文史 |
制作棉花糖的机器构造并不复杂。上面是用铁皮打制的大圆盘,圆盘的中心部位是个生铁铸的高温加热腔,加热腔中间有一酒精灯燃烧加热,上面是一个凹槽儿,在槽儿里放些白砂糖,糖被下面的酒精灯一加热,就化成糖浆了。凹槽儿四周有很多非常细小的孔洞,这个加热腔下节儿连在脚踏皮带的机头上,小贩脚底下使劲踩,皮带带动机头上的加热腔快速旋转,把腔体内的糖浆甩出,糖浆遇冷,在外面的铁盘里立马凝成像棉絮一样的又白又细的糖丝儿。小贩用一根秫秸,沿着大圆盘转圈,几下就把这些糖丝儿卷成个大棉球了。今天看来并不复杂的原理,当年可够我和小伙伴琢磨的,我们也就成了卖棉花糖的看客了。在小孩儿的眼里,这就和看变戏法一样神奇,围着看不愿离开。最后,还非得缠着大人给买一个,才恋恋不舍地转身吃、玩去了。
据史料记载,棉花糖的制作是从外国传来的,它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十五世纪。明末清初时,意大利这个富有艺术氛围的国家,把艺术创作引入了食品制作中,意大利的厨师们用糖创造出梦幻般的雕塑。他们将糖融化,然后用叉子拉丝绘制图案,并将薄丝垂在小棒上,用来装饰蛋糕和其他甜点,成为色、香、味俱佳的美食。这种用糖丝拉制成的像棉花一样的糖,一传入我国就受到欢迎。后来,从上层宴会的使用,发展到民间,竟成了街头小贩经营的小买卖了。在秋冬季节,拿着这像棉花又像白雪一样的甜品,看着它心里就有丰收的喜悦。
改革开放以后,私营经商的多了,走街串巷的小贩里又看见卖棉花糖的了。制作原理还是一样,不过他们把做糖的设备,改成放在自行车后架子上,用自行车的脚镫子带动加热腔旋转,看见城管执法队来查无照经商,骑上车就跑,这可比过去挑担子跑得快多了,这也是“与时俱进”了。
直到今天,每逢春节庙会或各种游园活动时,也还能看到卖棉花糖的小商摊。我领着孙子在朝阳公园里的一个摊位上给他买过,他美滋滋吃的是甜蜜,我望着那大朵棉花,心里充满的是回忆。(何大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