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人的别样中秋

标签:
转载、《北京晚报》杂谈 |
分类: 文史 |
据陶宗仪《元氏掖庭记》记载,元武宗(元代第三位皇帝,1307年至1311年在位),在己酉年(1309年)的中秋节,于禁苑大摆宴席,与嫔妃赏月狂欢。元武宗与嫔妃坐于莲舟之上,左边有女军戴赤羽冠,穿斑文甲,竖凤尾旗,执泥金画戟,称“凤队”;右边有兵将戴漆朱帽,穿雪氅裘,竖鹤翼旗,持沥粉雕戈,称“鹤团”。
朗月当空时,元武宗命奏乐开宴,他对嫔妃道:“朕今与卿等际此月圆,共此佳会,液池之乐不减瑶池也。惜无上元夫人(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仙女)在坐,不得闻步玄之声耳。”言毕,有一骆姓妃子从众嫔妃中飘然而出,为元武宗跳舞,且边跳边唱,以月亮来形容元武宗。元武宗大喜,当场赐给骆姓妃子八宝盘与玳瑁盏。
此后,中秋前后,元宫便是一派歌舞宴饮的景象,就连滦河上游的元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闪电河北岸)宫廷中,都非常热闹。上都的官员会精心安排,迎接皇帝从南边的大都返回滦京过中秋。
元代末年,元顺帝与群臣在上都的穆清阁中宴饮赏乐。据记载,当时上都有位老画师叫潘子华,善画紫菊、金莲等野草闲花。当中秋节元顺帝从大都回上都后,他会画一些花草,百官纷纷前往购买,做成“簮耳红叶”,元顺帝也这样佩戴,并将此称作“赏红叶”。
《析津志》“风俗·八月”记载:“滦京太史涓日吉,于中秋前后洒马奶子。此节宫廷胜赏,有国制。是时紫菊金莲盛开,则内家行在,俱有思归之意。”可见,元代将中秋节定为“国制”。元顺帝时期的进士、费著编著的《成都岁华纪丽谱》记载了这一时期中秋节的盛况:“八月十五日,中秋玩月,旧宴于西楼,望月于锦亭,今宴于大慈寺。”
不过,此时的元朝风雨飘摇,宫廷内外的中秋宴集虽然热闹,但总透露着一种“萧然有清秋凄怆之意”,“多人南归之心,早已合矣”。因长期存在的矛盾,1350年的中秋节,陈友谅在黄蓬山地区发放月饼,内藏写着“今晚杀鞑子”的字条传递号令,召集千人反对元朝统治,拉开了反元起义的序幕。对元代统治者而言,1350年的中秋节是一个特别的中秋节。
明清之后,中秋节作为传统佳节重新恢复了它的喜庆和吉祥。(李学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