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窦相峰
提起蜱虫,许多人都表示,新闻报道见过很多,也知道危害很大,但实际生活中并没怎么见过,是不是挺少的,平时不用注意?
当然不是!蜱虫虽然不像蚊子一样常见,但在远郊和野外也是比较多的。而且蜱虫携带病毒,一旦被咬,很容易致病,严重时还会导致死亡。所以,提醒喜欢夏季野外出游的你,一定要注意防蜱哦!
蜱虫偏爱郊野草地
户外露营最易中招
蜱虫又称壁虱或扁虱,俗称草爬子、狗豆子,喜欢吸血,4至10月为活跃期。在我国,蜱虫大多生活在草地、农田、森林等野外环境,也可以动物为宿主藏在皮毛间,目前国内辽宁、山东、河南和安徽四地较多,济南还在近日发布了南部山区蜱虫高发的监测报告。据目前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湖北、浙江、北京和江苏等地也都曾有过蜱传疾病的病例报告。
在北京,蜱虫主要见于森林、郊区、山间、草地和有畜牧养殖的地区,城区很少见到。2011年,昌平区回龙观龙泽苑西区小区内曾出现蜱虫咬人。2014年和2015年北京市疾控系统共接到蜱虫危害报告五起,其中四起出现在房山、顺义、怀柔、通州远郊地区,一起出现在朝阳区的城乡结合部。五起报告中,三起蜱虫出现在狗体上,或因主人曾带其深入森林、牧场游玩导致;两起出现在远郊区的社区绿地,均未造成人员伤亡。因此,市民无需过度担心日常生活中被蜱虫叮咬。
但是,如果前往郊区进行踏青、爬山、露营等户外活动还是要注意防蜱,尤其是前往公用露营地、野营度假区等流动性较大的郊外游玩场所时更易中招。
与蚊子不同
吸血无感
如何最快发现蜱虫
虽然在昆虫传播致病病毒方面,蜱虫仅次于蚊子,但二者的吸血和传播病毒方式相差非常大。
被蚊子叮咬时,我们马上就会感觉疼、痒,甚至能快到一反手就把正在吸血的蚊子拍死。但蜱虫完全不同,全程都是“慢动作”无感吸血。
先是四小时左右的准备工作——只选柔软部位吸血,一般会先扒到宿主的衣服或身体上,然后慢慢爬到头皮、腰腹、腋窝、腿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柔软位置。
吸饱血要三四天——与蚊子不同,蜱虫的口器会分泌一种麻醉皮肤的物质,所以宿主在被吸血时不觉得疼。蜱虫吸血很慢,整个吸饱过程最长能达到三四天,吸饱血的蜱虫是吸血前的几十倍大,就像身体突然出现了一颗“黑痣”。
连吸血的时候都感觉不到疼,那如何在吸血之前第一时间发现身上有蜱虫呢?
因为蜱虫的口器有倒钩,一旦吸上血不会轻易脱落,所以,发现并清理掉蜱虫的最好时机是在其爬到身上,但还没有开始吸血的这几个小时。及时拍打衣物、洗澡、梳理头发、检查宠物身体等方式都可以有效发现并去掉蜱虫。
一定要注意的是,虽然蜱虫吸血很慢,但其传播病毒的速度却很快。被咬的前2至4小时感染病毒的概率较低,被叮咬的时间越长,感染几率也会越高。蜱虫携带多种病毒,可能会导致蜱瘫痪、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森林脑炎等,严重时甚至会夺走生命。
少在草丛坐卧停留
做好防护快乐游玩
蜱虫狡猾又可怕,还能安心外出游玩吗?当然可以。做好这几个防护措施就行啦——
1 不去明确有蜱虫的地方
如果在景区看到提醒预防蜱虫叮咬的宣传,或者有蜱虫出没的提示牌,一定注意自我保护,尽量避免前往这样的区域。
2 少在草丛坐卧停留
外出游玩时尽量走大路,少走小路,尽量避免在草丛间坐卧停留。在草地上行走时尽量走无草或草少的地方,在草丛间的小路行走时尽量走在路中间。
3 做好个人防护
去郊野户外游玩时,可喷涂户外昆虫驱避剂(非驱蚊水),尽量戴帽子,穿长衣长裤,并扎紧领口、袖口、裤脚。
4 游玩后注意清洁
游玩结束后洗澡并检查易被蜱虫叮咬部位,清理换下的衣物、梳理头发可有效清理蜱虫。宠物在户外活动的范围更大,需更认真检查。
5 一旦被咬,及时处理
一旦发现被蜱虫咬,不要生拉硬拽导致其口器遗留在皮肤内造成感染。正确的方法是就医或先对叮咬处消毒,麻醉蜱虫后用镊子夹住最靠近皮肤的位置摘除,并继续观察身体状况,有不适症状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