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新邮发行 |
分类: 邮文 |
由于国内疫情的好转,邮政也有序、安全地“复工复产”了,还特地制订了“加快恢复线下网点的集邮服务工作的整体安排”,定于2020年4月24日开展《中国剪纸(二)》、《吴冠中作品选》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五十周年》(以下简称《卫星》)这三套邮票的线下网点的零售、预定兑付工作。
说起来,《卫星》的发行是正日子,没有问题。而那两套邮票本应在2020年2月8日和3月20日发行,受到疫情影响,首日没有出售,预订的也不能取出,邮政只是在线上售出了一些;4月24日,这两套邮票可以在各网点出售、预订兑付了。于是,“兑付日”的说法便在集邮圈里热了起来。
北京的各网点早几天就贴出了告示,《卫星》票的供应量普遍很少。为了尽可能地多买《卫星》票,今天早上八点多我便赶到了方庄邮局。
看得出来,方庄邮局对这次邮票的出售做足了功课,局长亲临现场指挥,忙碌着的邮局员工显得严肃了许多。购邮者的数量与以往差不多,大家按照要求相隔一米依次排开,然后就是针对每个人的信息登记、体温测量、发排队号。
九点钟到了,开始营业。方庄邮局在门口摆置了一个桌子,所有邮品码放在上面供邮人选购。排一次队只可购《卫星》票一套、其他两种票一个方联,首日封各一套。我排了两次队,《卫星》票售罄,那两种票敞开供应了。以往,方庄邮局都是在营业厅里售卖邮品,只有现金付款,而这次,不但“阵地”前移了,还增添了移动收款方式。那个收款的设备比手机的个头大了不少,倒是蛮灵活的,应该还具备其他财务功能,“大块头”肯定有大智慧。
到了方庄邮局我才听说,吴冠中先生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在方庄的芳古园小区居住过,《吴冠中作品选》中的某一枚的创作地便是这里。方庄邮局好不容易坐了一次“原地邮局”的交椅。十点钟过后,北京的一些邮友陆续赶来寄发原地封,熟人多日不见,拱手问好,个个目光炯炯的(实在是憋得太久了),这种场面令人动容。
由于邮政方面认可《中国剪纸(二)》和《吴冠中作品选》的总公司首日封上的邮资今日有效,所以便被演变默认成凡是这两套票被相应纪念戳盖销后的邮资今天均好使。一下子要制作三套邮票的实寄封,再加上被衍生出来的花样繁多的各种组合,贴票、盖纪念戳、写名址,其中的工作量可想而知。我们方庄的一帮邮友一直忙活到中午十二点多,之后,有人去了东高地,有人去了双榆树,还有人去了东四邮局(说是那里拿出来久未露面的“美术馆”风景戳)。我也不知是受哪根筋指使,一门心思要去琉璃厂邮局。
琉璃厂邮局坐落在琉璃厂东街的东头,从西口进去比较方便,谁料到西口这里设置了居民区卫生检查岗。近阶段,北京各小区检查的严格程度是出了名的,下面的对话可以体会到北京西城大嫂的认真负责劲头丝毫不输朝阳大妈。
我弱弱地:我可以进去吗?
西城大嫂:你的出入证?
我心虚地:没有。
西城大嫂:那不行!
我套近乎:我有南纬路的出入证,咱们都是西城的。
西城大嫂:那个不管用。你进去干嘛?
我:我去里面的邮局寄信。
西城大嫂指了指和平门方向:那边也有个邮局,不远。
我欲掏出包里的一摞信封进一步说说清楚并继续套近乎:我要盖这个邮局的戳,这里的戳好。
西城大嫂朝信封这边看了一眼,像是被打动了:不用拿出来了,你刷个健康码、测个体温、登记、领张临时通行证,进去吧。
到了琉璃厂邮局,又是一番测体温、登记,进去以后才知道,这里最近换成“收寄戳”了。
丰台区的集邮公司在方庄邮局。
戴着口罩的邮人间隔一米在排队。(上图)
邮人在登记。(上图)
在给邮人测量体温。(上图)
利用邮储银行的排队号条。(上图)
登记表、测温枪和三把纪念戳。(上图)
快到门口了。(上图)
又近了一步。
摆放在桌子上的邮品。(上图)
移动支付进行中。(上图)
“大块头”有大智慧。(上图)
杨红雨先生在盖戳:不愧是专业人士,一次成型,个个清晰圆润。(上图)
他还笑吟吟地让我看了看放在地上的鼓溜溜的拉杆箱。
杨红雨先生制作的原地封。(上图)
杨红雨先生制作的原地封。(上图)
杨红雨先生制作的原地封。(上图)
我在琉璃厂代邮友寄出的首日封。(上图)
我在琉璃厂代邮友寄出的首日封。(上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