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之“德”是什么

标签:
转载、《北京晚报》 |
分类: 文史 |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了两种帛书《老子》,我们习惯将用篆书抄写的《老子》称之为“甲本”,将用隶书抄写的《老子》称之为“乙本”。两种版本的行文顺序与王弼本《老子》相异,开篇不是“道可道,非常道”,而是王弼本《老子》第三十八章的“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在这个章节中,“德”字出现了10次,有人据此说诸如王弼本等才是“道德经”,像帛书等版本应该称为“德道经”。
老子曾有“建言”将“道”、“德”并举:“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第四十一章)大意是说“道”、“德”都很低调,光明的道好像昏暗,前进的道犹如后退,平坦的道疑似坎坷。崇高的德恰如卑下的山谷,最洁白的仿佛被玷污,博大的德看似不足,立德恍如苟且,真质似已变污。紧接着是四个比方——“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只是为了告诉人们,“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贷”就是“施”,“成”就是“终”,有施有终,或许老子认为这是“道德”的本质表现,因此才有“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第三十八章)之论。这几句不管在帛书本还是其他版本中,文字基本相同,讲的无外乎就是“上德”者无心其“德”,不会自认为有德,也不会有意施德,其实这就是有“德”;“下德”唯恐“失德”,为了标榜其德而作为,自认为有德,却失去了“德”之根本。
《韩非子·解老》的解读是:“德者,内也。得者,外也。上德不德,言其神不淫于外也。”韩非子说“德”是内在的,“得”是外在的,有德者不会谋求外在的东西。他还说:“凡德者,以无为集,以无欲成,以不思安,以不用固。为之欲之,则德无舍;德无舍,则不全。用之思之,则不固;不固,则无功;无功,则生于德。德则无德,不德则有德。”不肆意妄为、没有野心欲望、不胡思乱想,都会凝聚成全其“德”;反之,若好大喜功,费尽心力去人为求得,就会没有“德”,自身终将难以保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