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用上自来水的历史并不长,九十多年前北京才建起自来水厂,但当时自来水厂供水量很少,只有达官贵人和重要的政府机关才能安装自来水设备,用上一拧龙头就流出来的水。平民百姓生活只能用井水,常见的是送水车,他们到井旁装满一车水,那时家家都有大水缸,由送水工把井水用辘轳提上来装满车,再到用户门前,拨车后堵塞儿灌到桶里,挑入住家倒进水缸,之后按月结钱。安辘轳的水井相距都比较远,但也有不愿花送水钱的人家儿自己到井口打水挑回家,所以那时院儿里常有人家儿自备着扁担水桶。我在上小学和中学时学校都有辘轳,井口平常都盖严了怕出危险,我们这些孩子都爱摇旁边的辘轳把玩耍,还比赛谁摇的圈数多。
中国是个农业国,自古以来就靠种田维持生计,北方雨水少,仅仅靠天降雨肯定不行,遇到旱季怎么办呢?于是就想到利用地下水来解决灌溉和生活用水的问题。据历史记载早在周朝有位叫史佚的史官,发明了辘轳。到春秋战国时期,辘轳己经在中国的北方地区广泛使用。虽然几千年间辘轳的构造不断改进完善,但基本结构样式没有大的变动。
辘轳是提取井水的起重装置,其实并不复杂,现在来讲是用了物理学中的轮轴原理,但对三千多年前的先民来说,那真是智慧的体现。装辘轳先要在井口用木材或金属做成圆形的支架,有三只或四只脚,戳在井口四周的地面上,起稳固的作用。这个架子就是辘轳的底座,辘轳头是一截圆形硬木,用支撑杆和架子连接在一起,圆木中间有轴孔,用一横木穿过轴孔,上绕粗绳子,绳子一头儿固定在横木上,一头儿固定铁钩子,是系水筲(sho)用的。这几根木头就是辘轳头,辘轳头上嵌一摇把儿算是它的胳膊,一般是用杨柳木制成的,把儿是斜歪头,和主木成一定角度,好往上提水。水筲是白柳条编制的,遇水膨胀不会漏,有韧性,耐磨耐磕碰,常年在井壁上碰撞也不变形。它上面小横梁上有铁环,可以方便和绳子摘挂。需要汲水时用手转木把儿,绳子上挂的水筲降到井底,左右晃动翻倒水筲,盛满水后再摇曲木把,绳子在横木上绕圈儿就把水提上来了,倒入旁边的水桶里,再开始多次反复操作,就可以取出大量水,洗涮做饭、浇地灌田全靠的是它!这种汲水工具为我们服务了三千多年,直到六十多年前辘轳才在北京市区退出历史舞台,而有些边远农村和山区不通自来水的地方现在还在用着它呢。(何大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