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李近朱:集邮要上一层楼,应当制作或创作邮集

(2019-08-15 09:23:07)
标签:

转载

分类: 文化

集邮要上一层楼,应当制作或创作邮集


01

几年前,一家民间邮刊约稿。

我只写了两句话:“集邮,不仅是娱乐,而且是文化;邮集,不仅是制作,而且是创作。”

这两句话可能不尽准确,但却道出了我多年集邮的一些体会。

我集邮伊始,首先是对邮票的图案、文字、立意发生了兴趣。

直到近年,当人们愈来愈意识到邮品的经济价值时,我固然也为自己手头邮品的增值而感到欣喜和宽慰。

不过,邮票毕竟与股票、债券不同,它并不因其价值的高低而失却艺术魅力。

02

在集邮者心目中,邮票首先是神圣的艺术品。

集邮是一个过程。

那种寻寻觅觅的趣味固然引人入胜,但过程不是一切,目的总会自觉或不自觉的存在。集邮主要为了什么?

是增知还是增值?

这是集邮者与邮商的一个分别。

当然,增知与增值并不矛盾。

一般集邮者都会有这两个观念,但应以增知为主。

以我的体会来讲,集邮增知,离不开制作或创作邮集。

一句话,提倡集邮者创制邮集。

03

初涉邮域,我曾买过一本装帧成线装书样的邮册,上书郭沫若题写的“集邮”二字。

若颠倒一下,则为“邮集”。

从此我知道,集到邮票放入册中,方为邮集。

邮集是邮品的“归宿”。

不过,积我多年搞专题集邮的操作感受,这个“归宿”可分为两类,一是制作性质的藏品邮集,一是创作性质的展品邮集。

先说说藏品集。

将所集邮品按科学的分类制作成藏品集,可以欣赏、自娱, 也可以作为参展邮集的基础。

以专题邮集为例.许多集邮者把自己的邮品按国别或类别排列,制成贴片,构成藏集。

曾读过赵珩先生的文章 , 他的动物专题藏品集是以国别为类,以发行年代为序,一张贴片贴一套邮票,加上文字说明,收藏起来。

凌福根先生的航天邮品蔵集,从邮票、小型张到封、片、简,也以国别、年代为序,加上文字资料,构成巨册收藏。

这种邮集颇具科学性、资料性,且由于一张贴片上只有一种风格的邮品,观赏起来十分悦目。

04

我的音乐家专题邮品藏集,也曾尝试以国别、年代分类,却因一个贴片常只贴一枚邮票,往往发生邮品不够文字湊的情形而中辍。

后来我改为以人物为纲目归纳邮品。

如巴赫、莫扎特、贝多芬等诸多音乐家,皆采用世界各国发行的各类邮品集而聚之,再加上对人物的概述与对邮品内容的细说,显示出信息集中、层次分明的较好效果。

但也有缺点,如贴片上的邮品风格常常不能统一,前捷克斯洛伐克邮票粗犷的雕刻版线条与非洲国家邮票浓艳的色调并置,反差过于强烈。

不过,正是因为有缺憾与不足,这种分类性的藏品邮集才可以发挥出更多的制作之功。

比如,在协调邮品风格及对文字的选择与书写上,可以有多种组集方案。这也是制作藏品邮集的一大趣味。

收集邮品,不是简单的收藏与保存,而是融进一定创造性的归纳与制作。

这就要求对邮品的内容、艺术风格有一定的认识、理解与研究,在增知的基础上,构成各有特色的个人收藏邮集。

我以为,在还不是大多数集邮者都可以创作邮集参展的现状下,提倡制作收藏邮集,是深层次调动邮品内蕴文化性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科学集藏邮品的一个方向。正如许多邮书上写的,邮票插册不过是邮品的临时“住宅”。

05

再要说的是创作性的展品邮集。

不过,有关它的话题太多,远非一篇短文所能尽述。这里只从它与藏品集的比较上说一说。

我在编组《维也纳的音乐故事》邮集之前,并无藏品集。

参展时,展品目录上要求写有藏品数(指贴片)与展出数。

我写上的藏品数只是估计,且有些夸大。

后来专家指出,应先有题,再据题收集,再制成藏品贴片备用。

在编组《贝多芬之魂》邮集时,我是先题后邮,并制作了藏品贴片。

但正式组集时,发现这些贴片往往不能完整地用于参展邮集中,还需要加工、修改甚至重新制作。

但是,有了藏品贴片再制作参展贴片时,感到有了基础。

其一,藏品邮集的贴片使邮品集中,一目了然,不必从各本邮册中翻检;

其二,邮品珍罕度展示鲜明,可在布局中进行比较与增删;

其三,藏品贴片与展品贴片在同样的“贴片天地”中做文章,调整、布局、修饰、设计,均简易明确,优劣昭然;

其四,文字上已有基础,略加修改或撰写即可成章;

其五,对邮集的发展可以心中有数,如藏品数与参展数相距愈大(当然是藏品数大于参展数),说明你的专题开拓得比较充分,有较大的发展余地;

反之则应考虑到专题内在潜力的局限,可以对所选专题的内容、方向加以调整。

因此,参展邮集应当是在蔵品邮集的基础上进行创作。

但藏品集又不等于展品集,前者带有资料性质,后者当有更多的创作意识投入,形成一部艺术作品。

因此,我以为在参展邮集上应当体现出藏品集的规模。

总之,集邮要上一层楼,应当制作或创作邮集。

倡导邮集是引导集邮深化的一个途径。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