苇子水秧歌戏是北京门头沟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明代嘉庆年间前后。该秧歌戏伴奏以打击乐为主,整场戏只用锣鼓,不用丝竹。演出时打一阵“家伙”,唱一段戏文。伴奏铿锵有力,唱腔苍劲豪放,生旦净末丑齐全,像明清时期盛行的高腔戏。主要唱腔为[摔锣腔]、[大秧歌调]等,伴奏用打击乐有单皮鼓、檀板等,剧目有《赵云截江》、《张飞赶船》。
苇子水村位于门头沟雁翅镇东部,地处太行山余脉,永定河流域,坐落在海拔五百多米的大山深处,古村落被群山环抱,苇子水村不大,村子沿一条东西走向的山沟而建,素有“九梁八岔纱帽山、一榆二槐四古柏、灵泉河水东边来、九龙来把金盆戏、古老秧歌震东西”之说。
据说自明朝该村宗祖高氏从山西洪洞大槐树迁徙到此,发现此地芦苇茂盛,于是在此定居,取名“苇滋水”。如今水沟干涸了,芦苇也没了,村名也演变成“苇子水”。
苇子水子水村虽然不大,人口不多,但是村民们热爱生活,文化活动也比较丰富。这里流传着一种叫做“大秧歌”的地方戏,在申遗时为了与其它地方的秧歌戏相区别,而定名为“苇子水秧歌”,这是苇子水村独有的剧种,是北京市级非遗项目。
苇子水秧歌,起源于明代嘉靖年间前后,迄今至少有四百余年的历史,是门头沟山区较为古老的民间戏曲剧种。
苇子水秧歌,由秧歌与其他歌舞、戏曲等艺术形式结合而成的,内容丰富,生旦净丑行当齐全,唱念做打具备,是一种化妆演出的舞台剧,演出剧目以古装传统剧目为主,兼有民间生活的故事戏,其唱腔在山乡戏曲中独具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