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接:
花乡出土明代“重修古刹镇国寺”石碑
2003年08月09日16:13 北京日报 |
|
本报讯(通讯员陈宏丽刘颖)
近日,花乡草桥的镇国寺村在进行污水处理工程中,挖出了一尊明朝“重修古刹镇国寺”石碑。据丰台区文化委员会介绍,该石碑高3.14米,宽0.92米,厚0.28米,由汉白玉制成,在挖掘中仅仅找到了碑身。石碑上碑文清晰,一面用楷书纂刻着“重修古刹镇国寺碑”和“嘉靖三十七年岁次戊午年孟秋吉日立”,并详细介绍了该碑文的来历,另一面纂刻着“万古流芳”四个大字和参与重建工程的人员名单。据了解,该碑文记载了镇国寺始建于明朝正统年间(1436———1449)。在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秋天因一场洪水而坍塌,到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春天择址重建,由御马监太监监督重建工程。有关专家指出,石碑的出土,对研究该地区的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2018年12月06日《北京晚报》:
镇国寺北街
明代以前曾有关帝庙
镇国寺北街位于丰台区中部偏北,西起京开路,东至嘉园路,因临近历史上的镇国寺村得名。
据《北京市丰台区地名志》载:“镇国寺为关帝庙,村以寺得名。此地有谚语说‘小旱不过五月十三,大旱不过六月二十四(阴历)’,这两天关帝庙开庙烧香,是日下雨,称磨刀雨,俗说是关帝东吴赴会的日子。镇国寺庙宇今已无存,明代已建成村庄。”民国时已成为京城南部较大的村落,村民主要从事蔬菜种植。多年前村落消失,建成多个小区及街巷,其中一条因地处区域北侧而称“镇国寺北街”。
|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