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通血管用偏方不靠谱

标签:
转载、《北京晚报》 |
分类: 养生 |
人自打出生开始,有无数条管道时时刻刻都在运输营养、排除杂物。试想哪一天管道堵塞或生锈了,这台机器也就无法灵活工作了。
这个庞大的“运输网”就是血管,而科学证明血管自人降生后一直到离世前在缓慢地衰老,所以人们想尽一切方式来维持血管的弹性,并尽量使其畅通无阻。然而有些方法并未得到科学证实,人们多是道听途说甚至“以讹传讹”。比如说现在非常流行的“输液疏通血管”和“食疗疏通血管”真的有效吗?
输液不是你想就能输
诊室故事
有时候出门诊,经常会碰到一些来了直接给医生“开条件”的患者。不乏满腹经纶之人,上来先给医生一通指导。
比如前些天来找我看病的一位大爷,刚一坐下就主动推荐一“偏方”——提出来要我给他配点液体打一打,我问他是否有什么难受的症状,他说自己没病只是在防病——血液厚了(血稠),打点液体调稀一下。后来又跟我说他常年高血脂、高血糖的老哥们都通过打液体疏通血管,自己翻阅的医疗保健刊物中,也有很多专家支持这种做法,所以自己为了预防心脑血管病也来试一下。
然而我当场否决了大爷的这种想法,并告诉他“输液”不是随便就能输的。
点评
首先,人的血液系统本身非常复杂,不像锅碗瓢盆粘了油污那么简单。不可能因为几次简便的输液,就打破原来血管系统自身的代谢方式和程序。也就是说,即使血管里存在“油污”,也不建议随便输液。
其次,大家要明白血液里“油污”的形成原理。患者因为各种原因导致高血脂,在一系列相互作用下血管内形成粥样硬化斑块并聚集,这些含有胆固醇、类脂肪的聚集物越来越多地沉积在内膜上,直到形成斑块和血栓。由于这是一个长期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所以基本可以理解成斑块“长在了内膜上”,而非“粘在了内膜上”。也正因如此,单纯通过输液的方式基本不可能“溶化”内膜上的斑块,乃至对血液内的脂质聚集物也没有太强的消解作用。
输液输的大都是活血化瘀和扩张血管的药物,所以短时间内会有“药到病除”的作用。但由于治标不治本,疗效维持的时间都不确定。也正是因为这些仅仅是“民间传说”,所以《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并没有把“输液清洗血管”列入常规心脑血管病的防治方法。
医学要对症治疗,不能人云亦云。尤其是输液药物,更要在明确症状和病因后慎重处理。现在之所以输液这么流行,特别是在基层,更多是有患者迷信和自我安慰使然。再说如若几瓶液体就能治好困扰多年的冠脉粥样硬化和脑血栓,人们也就无须花好几万做支架了。
“通血管秘方”真没那么神奇
前几天微信圈里出现了一个广被传阅的秘方:某人出国参加研讨会,会议期间突然感到胸口剧痛,检查发现3条心血管已被血栓严重堵塞。正当要准备手术,当地的一位土医生开了个食疗方子。患者照此服用了一个月,再检查时发现3条血管干干净净,原来堵塞的地方畅通无阻。
本以为这是个玩笑,后来发现有很多人转发,甚至跟帖称“我也用了,效果不错”。于是打开这方子:是把生姜、大蒜和柠檬混合榨成汁,然后再与苹果醋混在一起,小火煮半小时,冷却后加蜂蜜调成粥状,装瓶放置于冰箱保存。每天早饭前空腹服用一汤匙,有血栓的可以疏通血管,没有的还可以预防高血压、感冒。
前面我已经讲了关于血栓的形成,别说这秘方,就是直接把姜、蒜和柠檬汁拿来泡,时间再长也泡不下来,况且还要先喝到胃里,经过胃液的消化,除了一点营养成分,怕是再也剩不下什么了。营养科的专家对这个偏方“就事论事”,说生姜里含有姜辣素,吸收后有助清除人体内的自由基,进而抑制体内过氧化脂质的产生;大蒜的有效成分是大蒜素,在一定程度上有降血脂、预防冠心病和动脉硬化的作用;柠檬则具有保护血管的作用,特别是能够缓解血液凝固,这对高血压和心梗患者都有一些辅助食疗作用。但这就是个食疗方子,仅此而已。
偏方乍一听似乎都对路子,但是这个“秘方”本质上还只是个食疗方,据此代替正规治疗不可取,甚至还会因此耽误病情。如果想服用,也应该先咨询医生,根据自己的体质进行选择,盲目进补难免节外生枝。毕竟生姜、大蒜和柠檬都是有一定刺激性的食物,而且又加醋又加蜜的,对于胃肠功能低下和糖尿病等患者来说有点火上浇油。心血管病患者,还是要少吃盐和富含糖分的食物,比如各种咸菜和糕点。要多吃富含钾、镁、维生素的果蔬,如西红柿、桃子、大枣和豆芽等。
可见无论输液还是食疗方法,其科学性都未得到明确证实。可能某一小部分人确实症状有所好转,但终究不具备普遍性且不排除存在安慰剂效应,而不是真正地治疗了其隐藏的疾病。我们常说医学讲究经验,但更讲究科学。所以推广一种治疗手段或某种药物,需要经历无数次大规模的临床试验,只有确保其疗效和尽可能少的副作用的前提下,才会被应用。人人都想治未病、小钱治大病,这个无可厚非,但是万变不离其宗——相信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