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的啤酒之缘:遍饮欧洲诸国啤酒

标签:
转载、《北京晚报》 |
分类: 文史 |
康有为是在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逃往日本的,从此漂泊海外15年。期间又游历了意大利、荷兰、瑞典、丹麦、瑞士等11国,著成《欧洲十一国游记》,对西洋诸国的皇制礼仪、政教国体、工艺制造、民俗风情、名胜古迹等莫不毕载。他自诩为神农,要尝欧土之百草,“考察其性质色味,别其良楛,察其宜否,制以为方,采以为药”;又自膺为庖人,愿烹列国之美食,让“同胞坐食之”。当他游历到德国东南部拜恩州的首府慕尼黑时,对这座盛产啤酒的城市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最为诱引他的,则是蜚声欧美的猫匿(MUNCHEN),即慕尼黑啤酒。对此他记道:“猫匿之啤酒名天下,吾饮欧美各国之啤酒矣,皆略有苦味,不宜于喉胃,惟猫匿之啤酒入喉如甘露,沁人心脾,别有趣味。德国人无有不饮啤酒者,其饮啤之玻杯奇大如碗,圆径三四寸,有高八寸而圆径二寸,初视骇人,全欧美所无也。”
那时,国人对啤酒还很陌生。人们习惯饮“南黄北白”,酒盅一般都如牛眼大小,黄酒盅虽然大些,那也大不过茶盅。作为初涉西方餐饮的中国传统文化人,康有为刚一接触这种迥异于中国品味的酒类,见德国人手持大玻璃杯如鲸吸牛饮状,哪儿能不感到愕诧。他自称平生酒不沾唇,但出于考察西方“六艺”,每到一国,餐饮之时免不了要与啤酒“低头不见抬头见”,因其味略苦,也就浅尝辄止。但在慕尼黑品尝到猫匿后,就餐餐必饮于斯,连续半个月下来,竟然难以释怀。此后,他餐时必饮,“不一饮之则喉格格索然”。
那时的慕尼黑,已经有许多古老的大啤酒厂,包括闻名世界的奥古斯汀、哈克尔、霍夫勃劳蒙斯、吕文等。街衢上随处可见巨幅的啤酒广告。慕尼黑人喝啤酒就像中国人喝茶一样,平时家里都存有整箱的啤酒,街头巷尾的啤酒店比比皆是。康有为也常去那里,喝“慕啤”喝上了瘾。盍兴喝去,又作诗咏之:“啤酒尤传免恨名,创于湃认路易倾。吾曾入饮王酒店,三千人醉饮如鲸。”诗后还有注释:“吾性不饮酒,德食店不饮者多出一擘,故吾饮啤酒尤爱免恨啤,免恨英音读猫匿。此酒创于湃认王,路易德音呼王为倾。有王酒店,吾饮焉,大容三千人,沉湎常满饮者,玻璃杯大如斗。然德人之肥泽由啤酒,醉不害事,亦饮中之佳品也。”其实,此诗反映的是康有为“吾饮焉”过的慕尼黑啤酒节的盛况。
慕尼黑早在一千年前的巴巴罗萨王朝统治时期已是繁华小镇。当时爱尔兰僧侣曾在这里传教,人们便称其为“僧侣之地”,德语即读“慕尼黑”。慕尼黑啤酒节则起源于1810年10月17日,康有为来这里时,啤酒节已有94年的历史。当年老国王马克斯·约瑟夫为路德维希一世的王子和特丽莎公主新婚燕尔而开设的赛马场,已经扩展为市区,啤酒节活动的场地也被命名为“特丽莎广场”,而康有为“曾入饮王酒店”,其实是一处以帐篷搭建的饮啤之所。据资料记载,大帐篷里摆着红漆桌凳,中央是舞台。乐队演奏爵士乐、华尔兹舞曲或德国民歌,人们或手拉手地边歌边舞,或聚在一起开怀畅饮。穿民族服装的小商贩在场内穿来穿去,高声叫卖“慕啤”和香肠、汉堡包等。这一天,德国人的自我放纵变成了群体公约,成为了连最刻板的人也不反对的特殊机遇,就是醉酒失态者将陌生的女人拥抱亲吻得满脸油腻,也与品德无涉。这种“三千人醉饮如鲸”和恣纵无度的场面,怎能不使康有为大惊小怪,深深感到“慕啤”之魅力呢?
康有为一行是由瑞士辗转到德国境内的,时间是1904年6月。他自言“九至柏林,四极其联邦,频贯穿其数十都邑”。可见,他对德国的考察十分细致。他走访过联邦议院,参观过克虏伯制造厂,游览过阿尔卑斯山景和莱茵河,还考察了德国啤酒的产量和德国人饮啤酒的状况:“德人以好啤酒名,制麦酒亦最有名,酒场二万五千,虽酿二千四百万樽,费麦九十六万吨,每吨可造酒二十五樽……平均每人饮二十加仑,天下皆谓德人好酒。”这里,康有为已经注意到德国啤酒之所以能饮誉欧洲,风靡千家万户,原因是“慕啤”的生产厂家颇多,制造工艺先进,并能机械化生产,且有科学的酿酒配方。所以,“慕啤”就成为德国一道重要的人文景观。在康有为看来,“慕啤”现象显示出高度工业化文明,有着德国文化的慕尼黑面孔,已成为象征德国富裕形象的一个耐人寻味的民生符号。
康有为不仅遍饮欧洲诸国啤酒,也尝过英国威士忌(他写为‘尾士竭’)、法国香槟酒等,对法国酒业和香槟酒的产地、产量也都作过考察。他认为酒虽佳美,饮时宜适度,过量饮酒对身体有害,也会破坏社会文明。因而他多次抨击“今欧人无不好饮者,德、法尤甚,客店食桌中无有无酒盏者”、“虽俭于食而嗜饮酒,德、法、美尤甚,四十余足多肿,已难工作,五十后无所归,遂入院(医院),以为俗焉”、“吾观欧美人醉酒成风,夜卧于道而哗于市,归殴其妻,而争杀开枪致死者比比,阅报者曰见之不鲜。所经小市大衢,卖酒店相望,竟日作工,所入尽付酒家。而导淫演杀,与酒为缘。若此败风,惟吾国无之,欧美皆然,但法人为尤甚耳。盖吾国酒俗为过去世矣。不知者开口媚欧美人为文明,视入卖酒垆,观其乱状,与我孰为文明哉”。
正因为酗酒无德,会发生种种不良后果,康有为就警示国人,“慕啤”虽佳,饮时亦需自律,不可放纵。并说中国作为礼仪之邦,早在西周初期就有对酗酒治罪的法令,其法令规定甚至可与道光期间惩治吸食鸦片者一样严厉。所以,他呼吁国人要比德人更应该懂得饮酒要有理性和节制的道理。康有为的这番叙述,反映出他对“慕啤”的爱恨交织,也反映了他潜意识中对西方物质文明既向往又嫌厌的复杂心态。
“慕啤”何时流行于中国并有了“啤酒”这个Bier的德语译音?1915年(民国四年)初版的《辞源》中,尚无“啤酒”词目。康有为于1913年回国,《欧洲十一国游记》后来在中国出版,书中率先使用了“啤酒”一词。以康有为在当时中国思想文化界的影响,他的“啤酒”之谓不能不对后来辞书典籍收录“啤酒”词目,起到某种媒介的作用。
康有为生前游踪四海,学贯中西,其思想、学识半博而驳杂。他的海外游记中关于食俎的记叙往往被人们忽视,而他与“慕啤”的结缘也未被人们注意。然而,作为舶来品的啤酒后来逐渐被国人接受和喜好,在传入过程中与康有为的游记和他对“慕啤”的嗜好性宣扬都不无关联。他的政治主张不符合国情和时代潮流,但其嗜“慕啤”所引冒出来的泡沫,在国内还是能泛起一定效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