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冷落的法华寺(北京史话)

标签:
法华寺 |
分类: 文化 |


北京有四座法华寺,最知名的当属天坛公园东门外的这座。这座法华寺所在的地盘归属东城区(原为崇文区),它之所以名声响亮,除了历史的积淀,还因为,这里因它有了“法华寺街”,有了“法华寺公交车站”,还有了“法华寺邮政所”。
在我的脑海中,一直以为法华寺是那种雄伟、庄严、大殿矗立、如同广济寺(西四附近、佛教协会所在地)一般。但,我第一次拜访,竟然没有寻找到。后来一位朋友指点:顺着“法华寺街”路牌向东走200米,过“葱店西街”路口,马路北侧就是。果然,找到了法华寺。
眼前的法华寺与想象中的大相径庭,其破败的程度令人唏嘘不已,可以说,这座寺庙已与周边的老旧民居浑然一体。
9月4日,中国邮政发行《玄奘》邮票,我来到法华寺邮政所寄发首日封,听一位这里的老住户说,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被告知要对居民拆迁安置并修葺法华寺,但拖至今日仍不见动静。
法华寺有两个相邻的门,东侧门较小门牌号为“法华寺街65号”,西侧门较大门牌号为“法华寺街67号”。两门的上方均安装有一块方形标牌,上书“法华寺”三字,并写有“北京市崇文区文物暂保单位”、“北京市崇文区人民政府一九八四年一月公布”字样。
西侧这门紧闭,不得进入。进入东侧这门,映入眼帘的便是一条狭窄的约三十米长的通道、几户人家。出于好奇,我走到了通道的尽头,除了低矮的居所和杂物,没有见到与寺庙相关的物件。
值得一提的是,紧挨着东侧门门口的左侧墙壁上书写着文物单位对法华寺的“基本简介”,通过阅读,确实可以了解法华寺的概况,可以感觉到这座寺庙曾经的很有特色、曾经的很有气势。“基本简介”的下方码放着一个条案,条案上摆有一些佛事用品在出售,但并不见卖家现身。
据史料记载,这座法华寺始建于明弘治十七年,清康熙及同治年间重修,是北京外城大寺之一。法华寺建筑包括山门、三层大殿和东、西配殿。山门为三开间歇山顶建筑,山门两次间有棂窗,正间券门上有匾额“大兴法华寺”。其后三进大殿均面阔三开间,并有前廊。东、西两侧配殿亦为三开间。除主要建筑外,东、西还有跨院,房屋数十间。这寺里供奉着既有释迦菩萨像又有关公像,联系起来分析,这座寺庙应属三教合一。
上世纪八十年代,原崇文区文保所对辖区内的文物进行普查时,曾绘制了详细的法华寺布局图,根据图中所示,这是个坐北朝南、有三重大殿的寺庙。从山门进去后是带月台的天王殿,再往里走,过二道门,是带月台的大雄宝殿,其后是大悲坛,后院是僧人的生活区。
法华寺曾印证戊戌变法。清末时期,袁世凯曾在寺内居住,1898年戊戌变法时,维新派谭嗣同奉光绪皇帝密旨,深夜到法华寺与袁世凯密议,但袁世凯将谭嗣同等人出卖,直接导致“戊戌变法”的流产。但也有说,当年谭嗣同夜访袁世凯所去的法华寺是位于报房胡同的“敕赐法华禅林”。
据说,当年“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中国革命先驱者李大钊遇害后就是在这法华寺里停的灵。
在《行素斋杂记》中还记载:“崇文门外法华寺,佛殿前后,海棠数株。独殿右一株,每年春秋两番作花,亦理之不可解者。”也就是说,这寺中有一株海棠树每年春秋两季都花开绽放,让观赏者络绎不绝,所以这还成为当时京城的著名景观。
有报道,2008年12月24日傍晚曾有一场虚惊,西侧的67号门旁的一家洗衣店突然起火,所幸扑救及时未能殃及到法华寺。(兵团战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