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肺养肾防秋燥

标签:
转载、《北京晚报》 |
分类: 养生 |
中日医院营养科负责人、中医养生学博士石劢称,清朝著名医家喻昌确立了秋燥病名,强调燥证的辨证施治并首创了治燥专方,建立了中医学燥证的独特理论体系。燥为秋季之主令,秋燥指从口鼻、肌肤、皮毛而入,初起肺卫,伴有口、鼻、咽、唇、皮肤等处干燥及好发于秋季的急性外感热病。
饮用白开水是人体补充水分的最佳方式,晨起和睡前各一杯水(约200毫升/杯)能降低血液黏稠度。此外,新鲜蔬菜水果,牛奶,五谷杂粮做成粥(绿豆粥、荷叶粥、红小豆粥、红枣莲子粥、山药粥),都可作为机体水分的良好来源。饮水应做到“少量多次”,饮水时间应分配在一天中任何时刻,淡茶水、柠檬水也可替代一部分白开水,正常成年人这部分的推荐量在1500~1700毫升。
http://img.mp.itc.cn/upload/20160915/9064d95724f948c7b6c9473baaabaf18_th.jpeg
早睡
“秋乏”是进入秋季后人体的自然生理反应。石劢解释,进入秋季,昼短夜长,人体摆脱了“炎炎夏日”的消耗进入休整阶段,容易犯困打盹,又曰“秋乏”。
http://img.mp.itc.cn/upload/20160915/cadfdf4722cd48bc8cc7ba8d3560076a_th.jpeg
注意少吃辛辣、升阳食物,如辣椒、花椒、生姜、大葱、大蒜、羊肉、狗肉等,以免伤阴助热。
中秋时分,青草逐渐转为枯黄,菊花盛开,对枯草、鲜花过敏的人会出现咳嗽、鼻塞、打喷嚏、眼痒、咽干甚至气喘、发热等症状。张国英建议,容易过敏的人群尽量少停留在公园、郊外、花草繁茂地方,避免和花草的接触,同时还要减少高蛋白、高热量食物的摄取,以免加重过敏症状,必要时采取针对性治疗。中医认为秋季的过敏与肺气不利多相关,敏感人群此时应尽量食用清凉食物,如柚子、芹菜、杏仁、水稻、苦荞麦等。
石劢强调,中秋节气后天气渐凉,寒冷刺激会使人体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肌缺氧加重,易形成血栓,是心绞痛、心肌梗死、中风等疾病的高发生期。因此,中老年人在中秋以后要特别注意防寒保暖,常饮水增加血容量,降低血液黏稠度,防止危险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