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法华寺邮政所

标签:
邮政所 |
分类: 邮文 |


大名鼎鼎的红桥市场就在该邮政所前面:


天坛东边的法华寺
这座法华寺,其现代知名度可比前面那座法华寺高多了。如果您在北京城里打听法华寺怎么走,一准儿有人告诉您:“坐公交车,法华寺有一站。”您下车后往东边的街里走不远,就能看到法华寺的山门了,那是个三开间歇山顶建筑。
这座法华寺的全称是“大兴法华寺”。民国寺庙档案记载,它是“前明弘治十七年私建”,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了。它的起源还有一段忠义的故事。弘治十七年所立“法华寺记”碑中记载,明天顺间,御马监阮河在甘肃阵亡,内府因此为他向皇上请功,并奉敕将遗体取回安葬在苜蓿园,也就是现址的西北侧。当时有位叫文觉的僧人在这里搭建庵舍日夜诵经守护,并化募四方,准备盖造佛殿。他的徒弟们也辅佐师傅,使这一善举一直延续。这件事儿被一位钦差、姓孙的司礼监太监知道后,上奏给皇上。当时的宪宗皇帝便敕旨为僧人建佛寺。传说建寺庙挖地基时,忽有一童子现身,口中诵念着《华严经》,人们便给这座寺庙取名法华。在清康熙年间重修时,因其隶属大兴县,所以门额为“大兴法华寺”。不论是建筑规制还是供奉,这座外城的法华寺远比不上内城那座法华寺,但在外城,它也算是一座较大的寺庙了。
上世纪80年代,原崇文区文保所对辖区内的文物进行普查时,曾绘制了详细的法华寺布局图。根据图中所示,这是个坐北朝南、有三重大殿的寺庙。从山门进去后是带月台的天王殿,再往里走,过二道门,是带月台的大雄宝殿,其后是大悲坛,后院是僧人的生活区。据说,当年法华寺内种植的海棠一年能开两次花,很是诱人。《行素斋杂记》记载:“崇文门外法华寺,佛殿前后,海棠数株。独殿右一株,每年春秋两番作花,亦理之不可解者。”每到海棠花开,观者便络绎不绝,成为当时京城的著名景观。明、清时,因城外的墓地多,所以外城的很多寺庙都设停灵房,由僧人念经超度后再下葬。可能是法华寺的修建就有守灵的缘由,所以这里的灵房好像更多些。前往法华寺实地踏查时,这里一位老住户说,当年“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革命先驱李大钊遇害后,就是在这里停的灵。这让我对这座寺庙产生了在建筑之外的兴趣。于是我庙前庙后的一通转。
为什么要“转”,那是因为现在这座寺庙已经分不清哪儿是一进院,哪儿是跨院了,所有空地儿都被不规整的自建房所占,只留出了能一个人通行的弯弯曲曲的小道儿。我曲里拐弯地绕到了法华寺的后部。这里应该是大悲殿的后墙,墙根处躺着一块旗杆石,正面图案是二龙戏珠,但这龙可是“四爪”,足见这寺并非“敕建”。我在这座大殿后面发现了道教的符号“太极图”,这让我想起在查阅法华寺档案时发现,这寺里既有释迦牟尼像又有关公像,联系起来分析,这座寺庙当时应属三教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