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浮雕
原为国家文物局的北大红楼南墙外时常举办的各种展览,一直是北京街头橱窗展览的一大亮点。眼下,正在展出的《山东——让文物在保护与利用中“活”起来》,同样吸引了无数路人驻足。这个展览通过数百幅图片以及详实的历史资料,不仅将大运河历史文化长廊、齐长城人文自然风景带和曲阜片区、淄潍片区、泰山片区、黄河三角洲片区、半岛片区、沂蒙片区、鲁西片区这“七区两带”的文保工作呈现了出来,而且,让观者对齐鲁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源远流长感慨万千。然而,展览中个别细节上的疏漏却令人匪夷所思,比如图片中明明是院墙上的拴马石,却被误写成了拴马桩;黑陶三足灯的图片说明,则变成了“黑陶三足”……
《山东——让文物在保护与利用中“活”起来》的展览中,有一幅院墙上镶嵌着拴马石的图片,但图片说明文却写着“拴马桩”三字。拴马桩无疑首先是个桩子,拴马桩怎么能跑到墙壁上去呢?
拴马桩顾名思义乃拴马用的桩子,一般设置在高门大户的宅院门口。但古人最早拴马并无专门的拴马桩,客人们骑来的马、骡子或驴等牲口,往往顺手拴在门前的树上。可是,有的人家门前没有树木,拴马很不方便,于是,有些人就在门前埋下木头桩子用来拴马。后来,人们发现木质的桩子置放在室外难免要遭到风吹日晒雨淋,久而久之就会糟朽。所以,坚固的石质“拴马桩”渐渐多了起来。
立桩拴马,史籍中有图可考。在唐代韩干所绘的《照夜白图》中,就绘有唐玄宗的爱马不甘被缚于立桩的奋力挣脱形象。还有细心的学者在北宋时期的一幅《百马图卷》中,找到13个拴马桩。
石质拴马桩在个头、形状上大多大同小异,一般为上圆下方,综合运用圆雕、浮雕、线刻手法。圆形的桩头是拴马桩最主要的部位,雕刻也最为考究。寿星、刘海、仙翁等人物形象与狮、猴、鹰、象、牛等动物形象以及人骑狮等都很常见。这些生动形象的拴马石桩多在石狮子前肢或人臂腕间镂凿穿系缰绳的孔眼。明清两代,石质的拴马桩已很普遍。除了拴马的功能,后来还衍生出了“镇宅”的作用。
比起拴马桩,拴马石则要简陋得多。它一般是用石头凿出一个可以拴住绳索的孔洞,直接砌在宅院大门边的院墙上,其功能也只是单一的拴马,如今在北京胡同一些老房子的墙上仍能找到这种拴马石。显然,作为《山东——让文物在保护与利用中“活”起来》这样一个专门介绍齐鲁大地文物古迹的展览中,将拴马石误写成拴马桩不仅贻笑大方,还会使那些对中国古代文化缺少了解的海外游客造成误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