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秋季养生正当时

(2015-09-16 15:41:41)
标签:

转载、《北京参考网》

分类: 养生
秋季养生正当时
白露秋分夜,一夜寒一夜。过了白露节气,夜寒日间热,天气正逐渐由暑热模式转换为凉寒模式。北京中医医院专家认为,秋天多燥,夏秋交接之后,人极易倦耽乏力...

  “白露秋分夜,一夜寒一夜。”过了白露节气,夜寒日间热,天气正逐渐由暑热模式转换为凉寒模式。北京中医医院专家认为,秋天多“燥”,夏秋交接之后,人极易倦怠、乏力等,导致脾虚、胃虚、气虚,要从饮食、运动、生活三个方面进行调理。

  饮食调理

  专家表示,很多人以为秋季养生就是进补、贴秋膘。其实,暑天之后多有脾胃功能减弱的现象,此时如果大量进食补品,特别是过于滋腻的养阴之品,会进一步加重脾胃负担,长期处于虚弱的胃肠一下子不能承受,反而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因此,初秋进补宜清补而不宜过于滋腻,润肺防燥类食品更相宜。日常饮食应食用一些润燥生津的食物,如百合、莲子、银耳、大枣、藕、赤小豆、蜂蜜等。

  中医认为,秋天要收敛肺气,饮食方面要增酸少辛。饮食中应尽量少吃葱、姜、蒜、韭等辛味之品。据北京中医医院原院长李乾构教授介绍,中医认为辛味通肺,可以助长肺气,如果摄入过多辛味的食物,容易造成肺气太盛,导致上火、便秘等秋燥症状。

  饮食总体原则应注意清热解暑食品不忙撤桌。入秋后,尽管有明显的昼夜温差,但是白天有时仍然很热,所以,防暑降温要继续,不能有丝毫怠慢。清热解暑类食品不能一下子从餐桌上撤除。一般来说,此类饮食能防暑敛汗补液,还能增进食欲。因此喝些绿豆汤,或者吃些莲子粥、薄荷粥是很有益处的。要多吃一些新鲜水果蔬菜,既可满足人体所需营养,又可补充经排汗而丢失的钾。

  与此同时,寒凉饮食要减少。经过一个长夏后,人们的身体消耗都很大,特别是一些老年人,大多脾胃虚弱,因此,在选择食物时,不宜过于寒凉,例如:西瓜、黄瓜等,其性味寒凉,多食可能伤及脾胃,所以要少吃。

  另外,饮食营养要加强。不能只为了追求清热解暑,而使饮食过于清淡。事实上,立秋后可适当吃肉食,如鸭肉、泥鳅、鱼、猪瘦肉、海产品等,既能清暑热,又可补益。《素问·脏气法时论》中指出:“肺主秋”“肺收敛,急食酸以收之”,适当多食酸味果蔬,如苹果、石榴、葡萄、柚子、柠檬、山楂等,可以收敛肺气防秋燥。

  运动调理

  秋季昼短夜长,人们往往贪睡,睡多了精神更容易变得萎靡,这时更应早睡早起。同时,利用适量的运动来调节身体免疫功能。

  但中老年人运动要悠着点。相同的环境,相同的运动,中老年人的承受能力要低于年轻人。受伤、受损、心脑血管意外等发生的可能性要远远大于年轻人。所以体力消耗过大的运动项目不适合中老年人。

  总之,这个季节进行运动,最好选择一早、一晚进行锻炼;运动不宜过久,以防体力消耗过大。游泳、太极拳这些运动项目还是比较适合中老年人的,尤其是太极拳,柔中带动,重心转移的流畅有助于肌肉的协调和平衡的训练,是很好的运动。注意运动前要有5至10分钟的热身运动,运动后也要有数分钟的缓和运动。

  此外,随着天气转凉,很多人开始进补以增强体质。相比而言,排毒比进补更重要,因为进补的东西越多,代谢产生的“废物”也越多,如不能把来自人体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毒素及时排出体外,对健康的危害会越来越大。合理运动能加快人体新陈代谢,帮助皮肤和肺脏排毒。

  生活调理

  白露后,昼夜温差大,人们不留意很容易外感。北京中医医院专家彭美哲表示,老年人可以利用按摩来预防秋疾。

  早晨起床或晚上睡觉前,可通过常擦迎香穴来预防秋季感冒。方法:用双手大鱼际(拇指掌侧肌肉丰厚处)在鼻翼两旁的迎香穴处反复擦动200次;晨起浴面:取坐位或仰卧位,用掌根在面部上下擦动100次。

  此外,由于立秋后空气开始变得干燥,过敏原较多,哮喘等痼疾多在此时节复发。专家建议,摩喉预防哮喘。具体方法:上身端直,仰头,颈部伸直,用手沿咽喉部向下按摩直至胸部。按摩时,拇指与其他四指分开,虎口对住咽喉部,向下按搓,可适当用力,这种方法有止咳化痰的功效。

  白露刚过,中午天气还是有点燥热,此时,空调开放时间不宜过长,夜里最好不开或只开除湿功能。这样,既可降温祛暑,又可预防“空调病”。此外,处在空调环境中的人们可以喝点姜汤。生姜具有发汗解表、温胃止呕、解毒三大功效,可有效防治“空调病”。专家表示,白露之后,穿着打扮“勿露身”,不要袒胸露背,适当添加衣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