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服水土,怎么来的

标签:
转载、《北京晚报》 |
分类: 养生 |
人们外出旅行,或迁居外地生活,时常有人会感到身体不适,出现皮肤痛痒、红斑、痘痘;有的还发生食欲不振、心慌胸闷、呕吐、腹胀、腹痛,甚至腹泻不止等症状,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不服水土”。
不服水土,语出《三国志·吴志·周瑜传》:“不习水土,必生疾病。”《宋书·索虏传》:“道理来远,或不服水土,药自可疗。”
那么,为什么会不服水土呢?主要原因不外有三:
地理环境与气候差异
《黄帝内经·素问》篇里早就有过记载:“东方之域,天地之所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琉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西方者,金石之域,砂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其民不衣而褐荐,其民华实而肥脂,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艾焫……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溺,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胕,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其治宜微缄……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蹻。”从以上记载,可见我国古代医学家很注意地理环境以及气候条件对于人体健康的关系。各地有各地的气候条件,以中国而论,气候变化是南温北寒,东湿西燥,且四方在一年四季中阳光、雨露的分布不同,故骤迁异地,不能适应这种气候差异,则会引起水土不服。
饮食习惯的改变
不同地区的人,在其漫长的生活过程中,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饮食习惯,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食用的主食、副食、调料不会完全相同,因而其中的营养素比例、种类和对人体的作用当然也就不一样。长期在某地生活,人的机体已经与当地的食物、水质等因素建立起了较为稳定的适应和平衡关系,机体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对其周围环境进行调节,而乍到异地而处,身体尚未建立起各种调节和适应机制,如遇当地某种营养素构成和比例不同于以往时,身体就会自动出现反射性不适应症。也会感到不适或引起疾病。有人把这种现象称作“营养素摄入失衡”。再则,各地饮用水中所含微量元素以及水质软硬度都会与原来不尽相同,特别是微量元素,别看它数量微小,只是百万分之几的含量,但其作用非同小可。缺乏或增加一种或几种元素,足可以使人患病,使人的免疫力下降,导致肠胃吸收不好、消化不良、上吐下泻。
体内菌群失调
在正常情况下,人们的体内都有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存在,这些菌群互相依赖,互相制约,彼此和平共处,相安无事,维持着人体与外界的平衡,这些菌群对人体不仅无害,反而有益。肠道的正常菌群,在机体的食物消化过程中不仅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对危害人体健康的致病菌有着强大的抑制作用,可以有效地抑制它们的生长繁殖,这对人体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医学上被称为生态平衡。由于生活环境的骤然变化,使正常菌群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机体各部的正常菌群在种类、数量等方面都会发生变化,有些平时与机体共存的致病菌由于得不到制约,就会使人得病,而那些平时正常提供营养物质、帮助消化吸收的细菌也会受到抑制而减少,从而出现“不服水土”的症状。用医学术语来说,就是“菌群失调症”。所以,治疗“水土不服”的根本方法就是抑制肠道优势菌,扶植正常菌群,恢复其生态平衡。一般情况下,人体经过一段时间,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后,菌群可自行恢复正常,其症状可自然消除。
也许有人不解:同样是外出旅行或迁居到同一外地生活,为什么有的人会出现不服水土的症状,而有的人却安然无恙呢?这就涉及人的体质强弱和自身免疫能力的问题。体质衰弱,正气不足,则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较差,如患慢性疾病者,乍处异地,最易导致水土不服。
“水土不服”毕竟是一种暂时症状。多数人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即可自然消失。为了减轻水土不服的影响,北京中医医院特色门诊部曾建议:到了生地,第一道菜先吃用当地的水磨制的豆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防和克服水土不服。豆腐“性平味甘,药食兼用。能养胃和脾,生津止渴,清热解毒,补虚败火,醒脑解乏,益气助力。”《本草纲目》曰:“宽中益气,和脾胃,消胀满、下大肠浊气。”其实,古代的人就有这一个习惯,凡初到一个地方遇到水土不服身体不适时,必先食用当地所产的豆腐。理由是当地所产的黄豆是适合于当地水土所生的作物,各地水土不同,黄豆所蕴含的内在有机元素亦各有差异。食用当地黄豆所制的豆腐,可以调整身体的体质以适应当地的水土,这是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
另外,在出行到外地前,最好还是带上治疗水土不服的药物。藿香正气水是出行必备的,如果肠胃不适还可用点黄连素等肠胃药,皮肤不适可以用扑尔敏、息斯敏等抗过敏药。对于那些体质较弱或患有某些慢性疾病的人,若出现水土不服症状时,最好到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