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刘向《说苑·杂言》:“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在古代,鲍鱼系指“用盐腌制的鱼”,而卖咸鱼的店铺,则称为“鲍鱼之肆”。因鱼常腐臭,因以喻恶人之所或小人聚集之地。孔子说:“我死之后,商(子夏)会比以前更有进步,而赐(子贡)会比以前有所退步。”曾子问:“为什么呢?”孔子说:“子夏喜爱同比自己贤明的人在一起,(所以他的道德修养将日有提高);子贡喜欢同才智比不上自己的人相处,(因此他的道德修养将日渐丧失)。不了解孩子如何,看看孩子的父亲就知道(孩子将来的情况);不了解本人,看他周围的朋友就可以了;不了解主子,看他派遣的使者就可以了;不了解本地的情况看本地的草木就可以了。”所以常和品行高尚的人在一起,就像沐浴在种植芝兰散满香气的屋子里一样,时间长了便闻不到香味,但本身已经充满香气了;和品行低劣的人在一起,就像到了卖咸鱼的作坊,时间长了也闻不到臭了,也是融入到环境里了。藏丹的地方时间长了会变红,藏漆的地方时间长了会变黑,也是环境影响的!所以说真正的君子必须谨慎地选择自己处身的环境。(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六本》卷四)
而今人们所说的鲍鱼,已非“用盐腌制的鱼”,乃专指海八珍之一的一种贝类海鲜——鲍鱼。古时又叫它九孔螺、石决明。我国产鲍鱼有几种,在南方产的为杂色鲍和耳鲍,北方常见的是皱纹盘鲍。鲍鱼壳像耳朵状,从壳顶到腹面有一排逐渐加大的突起。靠近边缘的突起有几个对外开孔,这是它的呼吸、排泄通道。壳内面有银白色及彩色的珍珠光泽。它的足很发达,这是主要可食部分,平时它生活在水深10米左右的海区,喜欢在水流急、海藻丛生的岩礁海底爬行。
鲍鱼的蛋白质含量很高,特别是球蛋白含量丰富。鲜品含蛋白质20%,干品高达50%以上,且含8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鲍鱼的肉中还含有一种被称为“鲍素”的成分,能够破坏癌细胞必需的代谢物质。鲍鱼既可鲜食,亦可晒成干品。红烧鲍鱼、青炒鲍鱼、扒鲍鱼、麻酱鲍鱼、青串鲍鱼以及用鲍鱼、香菇、鸡做成的“三珍汤”等,皆是色、香、味俱佳的上品菜肴。
鲍鱼壳为传统中药材,药名石决明,为鲍科动物杂色鲍、皱纹盘鲍、耳鲍、羊鲍等的贝壳。又名真珠母、鳆鱼甲、九孔螺、真海决、海决明、关海决、鲍鱼壳、九孔石决明、鲍鱼皮、金蛤蜊皮。有平肝清热,明目去翳的功效。贝壳主含碳酸钙,尚含磷、钛、钠、锰、铁、镁、铬。另含甘氨酸、天冬氨酸、丙氨酸、丝氨酸、谷氨酸、精氨酸、脯氨酸、亮氨酸、缬氨酸、苏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异亮氨酸、赖氨酸、胱氨酸、组氨酸。
鲍鱼其性能为性平、味咸,入肝肺二经。具有滋阴补阳,止渴通淋的功效,是一种补而不燥的海产,吃后没有牙痛、流鼻血等副作用。《食疗本草》记载,鲍鱼“入肝通淤,入肠涤垢,不伤元气。壮阳,生百脉”。主治肝热上逆,头晕目眩,骨蒸劳热,青盲内障,高血压,眼底出血等症。其壳石决明,《海药本草》记载:“疗肝肺风热、青盲内障”。有明目退翳、清热平肝,滋阴壮阳的作用,可用于医治头晕眼花,高血压及其他类症。现代研究表明,鲍鱼肉中能提取一种被称作鲍灵素的生物活性物质III。实验表明,它能够提高免疫力,破坏癌细胞代谢过程,提高抑瘤率,却不损害正常细胞,有保护免疫系统的作用。药理研究证实,鲍鱼对链球菌,葡萄球菌,流感病毒,疱疹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均有抑制作用。
鲍鱼肉虽然美味,但其内脏不能轻易食用。鲍鱼内脏中有一种感光色素,这是一种毒素;如果吃了含感光色素的内脏,不见太阳不要紧,在太阳下一曝光,就会出现中毒症状,如皮肤发痒、水肿、针刺及皮肤溃疡等。经调查,鲍鱼的感光色素不是全年拥有,而是有季节性。有毒时期主要在2至5月份,这可能和它的食饵有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