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登:
链接:
鄂文江:盼年轻人接力集邮

鄂文江先生是蒙古族人,1938年生于北京,今年已经76岁高龄的他依然活跃在集邮的舞台。自1953年开始他收集绘画专题邮票和邮政用品,1983年,加入北京市集邮协会,成为第179号会员,1985年起报道邮政和集邮信息,著有《概述我国专题集邮的发展》、《北京设临时邮局助申奥》等邮文。
鄂文江先生曾被聘为京华极限集邮研究会顾问、华夏专题邮会副会长、香港集邮协会国内委员、中国集邮总公司社会监督员,1987年底会员关系转到北京崇文集邮协会后,曾被选为理事、副秘书长、副会长、常务会长、会长。
60年集邮如一日
见到记者后,鄂先生非常热情地向记者展示他多年来精心设计的作品,足足有200余幅邮戳图。鄂先生一一展示着这些邮戳图,如数家珍。“这是为龙潭湖庙会设计的纪念戳图”“这是给蟠桃宫庙会设计的”“这是为第七届崇文集邮展览设计的”。记者发现,这些戳图全部为手工创作,方寸之内却充满“邮味”。
鄂先生集邮60多年,不仅仅是集中于集邮和设计。先生还与中国邮政有着不解之缘。多年前,邮电局所门上的牌子写的还是“邮电局”,但是几年前,这块牌子换成了“中国邮政”。鄂文江先生为了将“邮电局”换成“中国邮政”,曾经多次写信给北京邮局和国家邮政局领导,提出建议。鄂先生说,“中国邮政”四个字是大国形象工程,是中国的名片,其寓意远比邮电局远大。后来,鄂先生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如今,每当看到“中国邮政”四个字时,鄂先生心里满是自豪和亲切。
方寸邮戳图容下逝去的景物
拜读了鄂文江先生创作的纪念戳集。记者发现,这分明是一幅老北京的风情画卷,燕墩、城楼、石狮将我们带入那童年的记忆,从这些小小的戳图中,足以浓缩历史,以小见大。
鄂文江先生是连续8届蟠桃宫庙会纪念邮戳的设计者。蟠桃宫庙会自2007年恢复以来,每年鄂先生都为蟠桃宫庙会设计纪念邮戳。蟠桃宫庙曾经在修建二环路时被拆除,到2007年蟠桃宫庙会恢复时已经不复存在。鄂先生凭借记忆,手绘出了蟠桃宫的原来风貌,并制成戳图。浏览历届蟠桃宫庙会的戳图会发现,鄂先生把蟠桃宫的记忆全部浓缩在这方寸戳图中,大到宫貌,小到门牌。
鄂先生一生最得意的作品当属他设计的崇文协会的会徽。这枚戳图,主图选绘天坛,以书法形式用“崇”字体现出这一市标景点祈年殿,下方题写汉语拼音字头“崇文邮协”CWYX,会徽标志形似一枚邮票。
担忧集邮人数锐减
每年正月初一的雍和宫祈福大会,邮局制作祈福大信封,由鄂先生设计纪念邮戳。有很多铁杆粉丝手持信封,等待鄂老师的亲笔签名。鄂老师告诉记者,“每年到这个时候,我的铁杆粉丝都会到雍和宫来签名,很多还会到龙潭庙会找我签名,因此也有很多朋友”。
西单兔儿山临时邮局正好在兔年成立,鄂先生为此设计了有兔爷儿图案的纪念邮戳。活动当日,许多集邮爱好者等待鄂先生的签名,鄂先描述,“当时有上百人排队,还有的人拿一百多个信封让我签名”。
虽然粉丝很多,但是并不能解除鄂先生心中的担忧。崇文协会自成立之初有2000多人,现在已经不到200人,这让鄂先生非常担忧。鄂先生告诉记者,“我现在希望有一个能当支柱的年轻人接我的班,但是比较困难”。鄂文江先生迫切希望年轻人能培养集邮爱好,加入崇文集邮协会。
(全文转载于2014年6月14日的《北京青年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