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着的“老百货”

标签:
老资格的百货商场 |
分类: 身边事 |

这个“老百货”,指的是老资格的百货公司。它们的“老”突出在以下几个方面:
店龄老:都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成立的国营老店;
经营模式老:店面保持着旧时的样子,售货员站在柜台的后面,商品摆放在柜台和货架上;
进货渠道及商品老:一成不变的供应商、老国货、老品牌。
永安路百货商场、虎坊路百货商场和大方百货商店是京城仅存的为数不多的“老百货”,它们的情况不时见诸媒体报道。
1965年,我随着爸妈从锦什坊街的大水车胡同搬家到了南纬路的老爸单位宿舍。南纬路距永安路百货商场所在的永安路仅隔着北纬路,虎坊路百货商场就坐落在北纬路的西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回京后,我是这两家商场的常客。进入新世纪,我在大方百货商店旁边的宝鼎大厦里的某家公司工作过几年,午饭后的遛弯常转到大方。所以,对它们的情况还是很清楚的。
其实,我前些日子就想动笔写此博文,但由于时间的不对付以及懒惰情绪,耽搁下来。但,自打收到好友汤瑞华11月30日寄自会城门邮局的一枚明信片(该明信片及相关链接附后),促使我尽快完成了此篇博文。汤瑞华先生就住在该商场附近,他用集邮人的特有方式表达了对会城门商场的尊敬与眷恋。明信片上面的文字令人感慨、唏嘘:今日存在62年的会城门商场关门转产,适应新时期社会变动。
的确,这些“老百货”承载着许多人的回忆、感觉,陪伴着许多人度过了艰难、幸福、美好的时光。“老百货”,不愧是我们的老邻居。
题外话:
“老百货”的名字多以地名而起。君不见,如今京城的美廉美、物美等大型超市,哪家的名字都比您的美;家乐福、华普等外资超市,哪家的名字都比您的气派、喜兴。也就是说,单单从名字上您就败下阵来。
人家是“超市”,是超乎想象的市场,是“抄”您后路的市场。人家是连锁经营,跑马圈地;您是单打独斗,自居老大。人家广纳会员、刷卡结账,打折、买一送一、赠送礼品、积分诱惑等,营销手段不断翻新;老百姓进一趟超市,家中所需的吃喝穿戴就都购齐了,还可以随便挑拣,不用担心售货员的脸色;您是算盘当家,横眉冷对。
目前,就是所谓转型成功的王府井百货大楼和西单商场等老牌商场,也都面对着网络购物汹涌大潮的冲击。实体性质的百货商场的日子举步维艰。
坐落在永安路上,坐北朝南,西临前门饭店,东望友谊医院。该商场属于居民楼改造而成,一层除承重墙外基本凿除。当年兴旺时,这栋楼房的一层全部都是商场,还卖有自行车、布匹、鞋类等。现在的营业面积仅为当初的三分之一,且大多出租出去,只剩几个柜台支撑门面。
门前的宣传画和标语:
中老年人居多:
墙上的宣传画使得顾客恍如隔世:
大茶缸,沏茶、喝酒两相宜:
老旧护肤品,您用过几种?
当年风靡一时的“大宝,天天见”:
被出租的柜台:
虎坊路百货商场:
该商场坐落在虎坊路丁字路口的东北角(实际是在北纬路上),坐北朝南,向南一过马路就是国家芭蕾舞剧团,再向南不远就是陶然亭公园。该商场上面是居民楼(1958年的老图纸),一层倒是专门为作为商场而设计、建造的铺面。目前的营业面积较以前缩小了二分之一,新近进行了装修,内部环境比其他“老百货”都敞亮。进去观察,似乎没有对外出租柜台。原来也卖自行车、布匹、收音机等商品,如今不见了。
重视橱窗的展示,是这家商场的几十年的风格:
橱窗近景:
两位大妈在兴致勃勃地挑选大茶缸:
大方百货商店:
该商店坐落在台基厂路口的西南角,坐南朝北,向东一溜达就到了新侨饭店、同仁医院、北京医院,朝北不远就是王府井,西面是前门,南面通到天坛公园北门。这次没去大方百货商场,但国庆节前为它拍的“门脸照”也能反映它的精神面貌。其内部显得比较拥挤、杂乱,大部分柜台被出租。
天桥百货商场:
顺便说一说天桥百货商场(因为曾经“翻建”,它不应该属于“老百货”的范畴)。该商场坐落在南纬路东端,当年是一层营业区域的时候,相当的火,曾经获得过“全国商业标兵”称号,并得到周恩来总理的夸赞。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心血来潮,翻盖成了如今的“高大上”的“大屋顶”式建筑,效益便一落千丈;更加上附近永定门内的广大革命群众被拆迁离去,使得人气大减,风光不再。如今,天桥百货商场就孤零零地兀自呆在了那里。
相关链接
汤瑞华先生寄来的明信片:
会城门商场关张老顾客难舍国货
新京报
“慢走了您哪!11月30日晚5点09分,随着银色的卷帘门“哗啦”一声降下,位于海淀区北蜂窝路16-1号的会城门商场在坚守了62个年头后,迫于经营压力,正式停业。
寒风中的商场门口,不少老顾客、老街坊驻足等候,一起为这家百货老店送别。
12名员工微笑站好最后一班岗
11月30日下午3点,距离会城门商场停业还有2小时,12名身着深蓝色工装的员工忙碌在柜台里,无一缺席。
一些人将准备退货的商品数了又数,有人将前来购物的老顾客送到门外,有人往返库房多次只为顾客能买到一双更合脚的回力球鞋。他们每个人脸上都挂着笑容。
虽然算不上年长,负责经营的陈凤根已在这间家门口的商场里工作了22年,这个下午,他比往常更忙碌,来电洽谈租赁事务的电话一个接着一个。忙碌也掩盖不了伤感,陈凤根说,从18岁到现在,老百货装着他所有的青春。“每天能和老顾客聊上几句家常,是我最轻松的事儿。”
退休老员工张秀琴在听说商场即将停业的消息后,于一个多月前,又穿上了蓝工装。“那时候天天带饭,不能趴柜台、串柜台,服务顾客要微笑。”作为原百货组组长,55岁的张秀琴再次上岗时,形象气质仍不输年轻人。
会城门商场停业后将被外租
会城门商场原为集体所有制企业,62年间,商场经历了集体所有制变全民所有制、全民所有制变股份合作制两次改制,1999年起,开始了自负盈亏的股份合作制。
陈凤根说,这些年来,经营压力越来越大,网购、小商店及大商场的销售模式对老百货冲击很大,这儿几乎没有年轻人来购物,更多的顾客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买些针头线脑或扯布做衣服。每月扣除员工开销,几乎没有结余。
“300
紧俏国货留下回忆
上海牌半圆仪、老式菜谱夹、红皮留言簿、回力球鞋、纯棉秋裤、尼龙绸、劳保护肤霜……昨日,经过多日促销,老顾客中颇有口碑的“国货”已基本被抢空。
昨天下午,10岁的张一元在妈妈和大姨的陪同下在商场里逛了好几圈,在买了透明书皮、签字笔、铅笔芯等文具后,她要求再到玩具货架看一看。“小时候每周末来
“蛤蜊油、劳保霜都特别走俏”,昨天下午,62岁的汪大妈遛弯经过商场时,一边拍照留念,一边询问柜台,希望再买些老百货商品留存。
得知会城门商场要关门了,85岁高龄的田奶奶也忍不住来逛一逛。她说,年轻时给全家人做夹袄,布料全在这儿买,现在眼神不好了,还是喜欢来这买。1.4米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