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化为枳(成语与健康)

标签:
转载、《北京晚报》 |
分类: 养生 |

晏婴听了,不动声色,慢条斯理地说:“大王是否曾听说过,橘子生长在淮南能结出又大又甜的橘柑,可是这种橘柑如移植到淮北,就结出又小又酸的枳子。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是水土不同的关系。现在这个人,在齐国从不偷东西,怎么一到楚国就染上这种恶习,莫非是贵国的水土环境的关系,让人容易做小偷?”
楚王本想羞辱晏婴,反被晏婴取笑,感到很不好意思。
到底橘种植到淮北是不是就变成了枳?还是留给植物学家们去考据吧。而我更赏识的是橘和枳的营养价值或药用功效。
橘子。若追根溯源,世界各地的柑橘几乎都与我国的柑橘有着亲缘关系。柑橘在我国的人工栽培历史,可上溯到四五千年前。自上古、经两周,到春秋战国,至秦汉魏晋,均有各类文字可寻,据我国第一部古籍《尚书·禹贡篇》记载:夏禹时期,杨荆二州有橘,因其味美,被定为岁纳贡品;我国第一部柑橘著作是南宋韩彦直所撰著的《永嘉橘录》。书中记述了浙江温州所产柑橘品种(27种)以及形状。足以证明我国柑橘栽培历史的源远流长。
凡吃过橘子的人,都知道它果形美丽诱人,外表鲜亮橙红,果肉娇嫩多汁,酸甜诱人。但不一定都能知道其中的营养价值和食疗功效。橘子果实营养丰富,据国家卫生研究院分析,橘子每百克的可食部分中,含蛋白质0.9克,脂肪0.1克,糖12克,粗纤维0.2克和多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橘中的胡萝卜素(维生素A)含量仅次于杏,比其他水果都高。橘子每百克中含有3l0毫克维生素C,是等量苹果的7倍,是梨的10倍。
橘子性温,味甘、酸。果肉、果皮、橘络、橘核都是正统的中药。
橘肉:具有开胃理气、止咳润肺、解酒醒神之功,主治呕逆食少、口干舌燥、肺热咳嗽、饮酒过度等症。因其富含维生素B1、维生素P,可辅治高脂血症、动脉硬化及多种心血管疾病,还有明显的抗癌作用,可预防胃癌。
橘皮:晒干入药叫陈皮;橘皮中含有丰富维生素P,能维持毛细血管韧性,可防止血管破裂出血和渗血。它与维生素C结合,可增加维生素C对坏血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橘子未成熟果实的果皮叫青皮,具有疏肝破气、散结消痰之功,力较陈皮强,常用于治疗肝郁气滞所致的胸胁胀满、胃脘胀闷、疝气、食积、乳房作胀或结块等症。
橘红:陈皮去其白色内皮后的红色外皮叫橘红,橘红又以燥湿化痰为胜,主治喉痒咳嗽、痰多不利等症。
橘白:橘皮内层白皮叫橘白,具有健胃、祛痰、镇咳、祛风利尿、和胃降逆的功效。主治胸腹胀满、不思饮食、呕吐秽逆、咳嗽痰多等症。
橘络:橘瓤上的成网状筋膜,橘络具有通络化痰、舒气活血镇痛的功效。很多人在吃橘子时,喜欢把包裹橘肉外层的网状筋络即橘络撕掉,这是不可取的。橘络也是一味良药,吃橘子时最好不要撕掉。
格核:橘子干燥的种子叫作格核。具有理气、散结、止痛的功效,是治疗小肠疝气、睾丸肿痛、乳腺发炎的良药。
再说枳树,枳树为芸香科植物,又名枸橘、酸橙、玳玳花。枳树所结的果实按采集的时间或炮制的方法不同,在药用上分为两种:一为枳实,二为枳壳。
枳实:是枳树的干燥幼果。5至6月收集自落的果实,苦、寒、无毒。除去杂质,自中部横切为两半,晒干或低温干燥,从中部横切成两半,阴干、风干或微火烘干。能破气消积,化痰散痞。用于积滞内停,痞满胀痛,泻痢后重,大便不通,痰滞气阻胸痹,结胸;胃下垂,脱肛,子宫脱垂。
枳壳: 7月下旬至8月上旬,果实近成熟时采摘。苦、酸、微寒、无毒。理气宽中,行滞消胀。用于治疗胸胁气滞,胀满疼痛,食积不化,痰饮内停;胃下垂,脱肛,子宫脱垂。
前一篇:环球邮苑(会讯、总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