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国才有家,相传自夏启承皇位“家天下”以后,国家便开始形成。汉字中的“国”字见证了历史的发展。《说文解字》中讲:“国,邦也。”“国”的繁体字写作“國”,从囗从或。最早的國字写作“或”,从口从戈,表示以戈卫國,口象征城廓,在城的四周站满手持兵器的士兵,来捍卫自己的國家,因此,最早的國字只写作“或”。后来在“或”的基础上加“囗”,意味着在國都的外围又加上护城河和城墙,把國都包围起来,达到使國家和君王安全的目的,因此写作“國”。从此,“國”的基本形状就定下来了,从而发展有隶书的國,楷书的國,均是在这个基础上而书写的。之后在唐、清,曾对“國”字有过他写。
唐代,武则天原名武照,后来做皇帝,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信,大肆宣扬自己,其中有对文字的改造。当时,武则天为了营造自己的地位,她自己重新造了十几个字,其中有“照”、“國”。在她看来,自己做了皇帝犹如日月当空,光辉普照天下,同时,认为全国四面八方都属于自己管辖,因此将“照”写作“曌”;“國”写作“圀”。由于武则天所造的字多是出于自己的主观意思,目的在于巩固自己的地位,并非符合造字原理和文字的发展规律,因此,使用的时间很短暂,目前在出土的武则天时期墓志中可以看到她造的字。
晚清,洪秀全带领的农民起义,在建立太平天国政权以后,自己称做“天王”。洪秀全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将“國”用作“囯”,意为普天之下唯王(自己、天王)最大。“囯”在明末国子监生张自烈《正字通》中已有记载,而在太平天国得到广泛使用,流传文献有记载。同样,随着太平天国的失败,“囯”字也逐渐走出人们的视线。
目前我们所使用的“国”字,是新中国成立以后1956年国务院公布的《简化字方案》中,由繁体变为简体字时而得。“国”从囗从玉,囗表示四境,玉指玉器珍宝(玉为中国所特有的文化,自古及今,中国人对玉都很重视),因此写作“国”,沿用至今。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人民翻身做了主人,意味着中国是人民共和的国家。自古文人士大夫均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不论古人,还是今人,我们要报效国家,热爱祖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