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防中暑

标签:
转载、《北京晚报》 |
分类: 养生 |

中暑的分型
1.先兆中暑。在高温环境下活动一定时间后,出现大量出汗、口渴、头昏、耳鸣、胸闷、心悸、恶心、四肢无力、注意力不能集中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不超过37.5℃),即为先兆中暑。此时如及时离开高温环境,转移到通风处安静休息,适当补充水和盐分,短时间内症状即可消失。
2.轻症中暑。除上述症状加重外,体温往往在38℃以上,出现面色潮红、大量出汗、皮肤灼热等表现;或出现四肢湿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早期周围循环衰竭表现,即为轻症中暑。此时如能及时有效处理,体能往往可在数小时内恢复正常。
3.重症中暑。根据临床表现特点,分为热痉挛、热衰竭、日射病和热射病四种类型。
热痉挛:多发生于大量出汗大量饮水,盐分补充不足致血中氯化钠浓度急速明显降低,患者常感到四肢无力,阵发性肌肉痉挛和疼痛,常呈对称性,以腓肠肌痉挛最为多见,体温正常。
热衰竭:为最常见类型。常发生于老年人、产妇以及一时未能适应高温气候和环境的人。由于大量出汗导致水、盐丢失,外周血管扩张引起血容量不足。主要症状为皮肤苍白、皮肤湿冷、脉搏细速、血压下降、晕厥、有神志模糊或恍惚的现象。体内多无过量的热蓄积,体温基本正常。
日射病:这类中暑的原因正像它的名字一样,是因为烈日暴晒或强烈热辐射(约600~1000毫微米波长可见光及红外线)作用头部,造成脑组织的充血、水肿。患者出现剧烈头痛、头晕、眼花、耳鸣、恶心呕吐、烦躁不安,严重时可发生昏迷、惊厥。体温多不升高。
热射病:还有一部分人(患者多为平素健康的年轻人)在高温环境中从事体力劳动的时间较长,身体产热过多,而散热不足,导致体温急剧升高。发病早期表现为头疼、头昏、全身无力、多汗,不久体温迅速升高,可达41℃以上,出现颜面潮红、皮肤干燥无汗、神志渐转模糊、谵妄、昏迷,可伴抽搐,严重者可出现休克、脑水肿、肺水肿、心力衰竭、弥散性血管凝血及肝肾功能损害等严重并发症。本型特点为高热、无汗和昏迷,为严重类型。
中暑的急救
1.立即撤离高温环境,将病人移至通风良好的阴凉处,脱去衣服。密切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和意识变化。
2.补充清凉含盐饮料,浓度为0.3%;或绿豆汤、酸梅汤、凉茶、西瓜汁等。
3.酌情使用清凉油、人丹、十滴水、藿香正气水等药物。如将清凉油半盒填入患者肚脐眼中,另用所余清凉油涂双侧太阳穴,并轻轻按摩。
4.中暑病死率介于20%~70%,50岁以上者可达80%。因此,重症中暑者如并发昏迷、低血压、心律失常等进而危及生命,应争分夺秒送往医院进行救治。
中暑的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