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会”之二——书讯风波
(2014-03-06 16:58:15)
标签:
诗会 |
分类: 学校、老师、同学 |
写此篇博文,就必须先介绍一下章欣生同学。章欣生同学当年去了内蒙农村插队,吃了不少苦。几十年后同学再聚首,才发现他对诗词很有研究,并在这方面展示出很大的才华,是大家公认的高手,他的作品注重严谨、高雅、意境,经常被“知青网”选录、汇编成册。他的博文一贯坚持“篇篇必有诗,无诗不发文”的原则,颇有“清一色”的风格。
其他同学目前尚不能与章欣生同学比肩;我就更不用提了,基本就是一“二把刀”、起哄架秧子的主。鉴于此种情况,为了能让大家的作诗水平快速得到提高,我这个热心肠在2013年4月为大家提供了一个“书讯”,希望大家都买来看看这本书,反正在网上购书即便宜又快捷,不成想引起了热议。那个“书讯”是这么写的:
那么格律诗能否用轻松、便捷的方式进行创作呢?
摘自
大家的议论:
1.胡浩:“百词成诗”法之后,如今学友又挖掘出个“七步成诗”法。这七步,让我这个高粱花子,看得云里雾里,不知所云。真有这好事儿?第一步,怎么写成“古风”,不知道;往下的“拗体”更不知是何物。这么简单的东西都学不了,看来只有自嘲:愚钝。看来这场推动格律诗走向世界的运动,没有咱的份儿了。不过“化繁为简、化慢为速、化难为易”的指向,倒是给我点信心-----就从自修“顺口溜”开始吧。
2.李学泰:《教您七步成诗》有机会可以拜读一下,上个速成班。
3.周明中:我以为诗歌和其它文体一样,其内容有如人体,形式有如衣服,显然衣服是为人体服务的。好衣服必是锦上添花,能充分表现出人体美和场合美,如果喧宾夺主,使人只注意服装而忽视了人,甚至扭曲丑化了人体,这就不是衣服,而是枷锁。再者服装样式也不是一成不变,所谓“唐装”,其实是马褂与西装的组合。正如所谓“正宗”的京剧,不过是徽剧汉剧的溶合。话说回来,格律诗的格律我以为也不是千古不变,不必拘于“八股”,龙生九子,各有不同,只要公认的主要特征不变,都属于龙。当然诗词严格遵守曾经的格律,而且不伤内容,是一种高超技巧,但也只可作为格律诗的其中之一。
4.章欣生:律诗是又让人爱、又让人恨的一种形式,它是祖国的一个文化遗产,备受文人墨客欣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但是由于历史、地域和文化发展的原因,这种形式受到约束。如文中说的“平水韵”就是以江南地域的发音为基础,在四声外还有入声(比如“一”,在现在的字典上属阳平声,而在平水韵里属入声,归为仄声字,这样的字还很多)。这一点对现代人(以北京为基础的普通话)来说,就是一个很难逾越的鸿沟,也是律诗难学的主要症结所在。目前对律诗的形式,有默认的两种形式:一种保持原来“平水107韵”(比之更早的唐韵206韵);另一种按照《中华新韵》划为新韵18韵(78年又规定了新韵13辙),但仍保留入声。我想这样改变尽管从新规划压缩了韵的数量,但未从根本上解决与普通话对接的问题。我十分赞成大家的看法,形式为内容服务。律诗是一种十分美妙的文学形式,读起来朗朗上口,看起来文字齐整,因此必须有一定的形式支撑,没有形式就没有了本来的魅力。但是律诗也要与时俱进,与现在的发音、习惯接轨,这样才能保留下这种形式,发展这种文化。仅此个人管见。
5.周明中:欣生对律诗的评论很深入,显然对律诗做过潜心研究,下过功夫,有机会的话要向你好好学习,享受其中妙处。你说“律诗是一种十分美妙的文学形式,读起来朗朗上口,看起来文字齐整,因此必须有一定的形式支撑,没有形式就没有了本来的魅力。”,非常对,这也是我喜欢欣赏律诗的原因,只是因为写起来太难,不敢染指,即使照猫画虎地习作,断不敢妄称写的是“七律”。尽管如此,如你所说“律诗是又让人爱、又让人恨”,我还是想尽量模仿,使自己写的诗漂亮些。
6.我:看来欣生真的对作诗有很深的研究,我得躬下身来向欣生学习。关于入声的问题,好像对联里也有,有时整得人也很困惑、纠结,但我犯懒,从未认真掰持、研究过。
7.李学泰:欣生对律诗的研究和理解令我叹服。任何文艺作品都要有形式与内容的统一。遵循律诗的规范才能使其“朗朗上口文字齐整”,给人以美感;但形式也要为内容服务,诗歌要具有人民性和昂扬向上的激情才能深入人心,既有对美的讴歌也要有对丑的鞭挞。反之一味追求形式美则会成为无病呻吟浮艳的骈体诗。
8.周明中:看了欣生和学泰讨论诗歌的贴,真高兴。我素来喜欢音乐,而诗歌具有一种韵律美,嗓子不好的不唱只吟也很好听。退休后特别想学写诗,下载诗词讲座来听,以求诗词写作规律,遗憾的是少有机会与人切磋探讨。老实说不是同道人,与他谈论诗词格律较深入的问题,往往话不投机。希望喜欢诗词的同学多聊聊此类专题,不仅发表(我指的贴在班网),而且尽量互相解释,因为诗词毕竟不同白话,不推敲往往难解其中奥妙。正所谓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9.章欣生:此前有关律诗我只是随意发表一点看法,要我讲也是一知半解,不敢贸然胡抡。况且相关内容很多,王力先生研究一生,出了那么厚的一本书,我们也无法一下吃透。我想,大家一起研究,边写边改,会有较快的提高。我写诗是从文化大革命开始的,当时只知道“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就十分冒昧地给自己写的诗冠上“五律”、“七律”……等等官衔。现在看起来,十分幼稚可笑。但是我现在依然觉得那是真情的写作,可称诗,不成律。所以我想,我们不必过于拘泥格式,只要能把自己的意境表达清楚了,格律上有纰漏,也是很好的诗作。据说有人对李白的诗歌进行过校对,其中严守格律的只有60%,其余近40%都有出格的情况,有的还很严重。那么大的诗人都出错,但这并不妨碍李白是诗圣,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毛主席曾经有过“不以辞害意”的表述,说明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不可拘泥于形式。毛主席的《蝶恋花
10.周明中:谢谢欣生的诗论。我读古诗有点小感受,愿与你交流。古诗惜字如金,诗中虚词用的很少,表面看仿佛是一堆形容词名词,却是气韵连通。例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诗人简直是画家,甩出几样东西,鲜明突出,而其中蕴含的情感,读者自己体会去吧。这种虚虚实实,寓情于物的笔法,言有尽而意无穷,真有诗味!让人禁不住摇头晃脑,吟咏不止。这才叫诗呀!
11.胡浩:看欣生、明中论诗,也是享受。读诗和写诗,大概都要有一份意境和情怀。进得去,出得来。不是每个人都进得去。然而出来时每人的感受不同,都有多出一种感受。二位都是懂诗的人。
12.周明中:回胡浩,我觉得诗有各种风格,只要“货真价实”,“包装”不拘一格,就如西装中装,只要合身,穿着都好看。你写的“顺口溜”(就以你自己所称),文从字顺,直抒胸襟,很有特色,我很喜欢。看得出你写起来得心应手,就这样写下去,也是一种风格。我个人更看重的是作品的思想深度,就像一盒月饼,看的是包装,品的是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