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驻佳木斯物资供应站是在那个计划经济的年代为本兵团的二师、三师、四师、六师提供各类生产资料的单位,有许多大型库房、火车专运线、吊车、铲车、运输用汽车等,按照现在的称谓就是“物流中心”。上世纪的1968年6月,我们一行18人的北京知青,成为了在那个单位拿着农工一级工资(32元)、吃着重体力口粮(53斤)的装卸工。
一天,收工路过一个库房门口,看见地上散落着许多花花绿绿的纸片,捡起才知是北大荒酒的酒标,各种度数的,印刷精美(那时的印刷水平、那时的眼光)。出于喜欢,我各样拿了一些。后来,我在酒标后面写上祝福语、顺口溜什么的,夹在信中分寄给远方的亲人和同学,借以抒发对他们的思念之情以及兵团战士的“豪迈心情”。再后来,一些酒标跟随我辗转各地,最终到了北京。近半个世纪过去了,因为保存得精心,它们的品相还相当的好,成为我的心爱之物。由于顺口溜的内容与酒标的画面十分的搭,且朗朗上口,至今记忆清晰:
拖拉机嘎嘎嘎,
康拜因唰唰唰,
小麦粒哗哗哗,
共饮酒哈哈哈。
正因为有了这些酒标,也就有了对北大荒酒的一直的难以割舍的情怀。在那个年代,北大荒酒是兵团职工的当家酒,也是知青们探亲回家时必带的土特产之一,肯定是因为它的纯(高粱酿制,无任何添加剂)、它的廉(一块多钱一瓶),还有它的“不上头”。
时代在前进,北大荒酒如今怎样了呢?以下贴来的文章做出了最详尽的诠释: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是新中国诞生的初期。数以百万的部队指战员和城市知识青年响应党的号召,千里迢迢来到祖国的东北边陲,用青春和热血谱写了人类拓荒史上最庞大、最艰苦、撼天动地的辉煌篇章。
1957年, 农垦总局“为了充分利用粮食加工中的糠麸、秕粮,搞好综合利用”开始建设酒厂,1961年出酒,1962年生产瓶装白酒,1963年正式投放市场,以酒质纯厚,所产白酒醇香味佳闻名遐迩。随之有二九○、绥滨、五九七、友谊农场五分场等酒厂开始生产白酒,不过都是自产自销。1965年,农垦总局为了扩大白酒的销售渠道,酝酿应该给白酒注册一个商标,结合开垦北大荒的经历,大家一致同意商标的名字就叫“北大荒”。 “北大荒”白酒商标的设计者是总局话剧团一位同志的爱人名叫张大盈,“北大荒”三个字是总局纪委干部赵敬忠写的,商标设计完成后,时任总局局长王正林看了说:“我看可以,北大荒人用北大荒粮食、北大荒的水生产出的白酒,才是正宗的北大荒白酒。”至此,“北大荒”白酒商标被确定下来。随后又将白酒样品送省有关部门化验,各项指标合格后,到北京国家商标局办理注册,从此就产生了“北大荒”白酒的商标。
到1980年垦区已有30个酒厂生产北大荒白酒。由于一标多厂,商标管理不严,以次充好,影响了信誉。1983年进行全面整顿,对各项技术标准作了统一规定,确定二九○、绥滨、江滨、新华、八五二、五九七、双鸭山、二九一、七星、八五一一、八五二农场四分场、五九七农场一分场、友谊农场五分场、友谊农场八分场等14家酒厂为“北大荒牌”白酒定点生产厂。
八十年代后期到九十年代初期,随着我们国家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过渡,大部分酒厂停产。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整合资源,组建了以生产"北大荒"系列白酒为主的北大荒酿酒集团。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凭借着丰富的资源优势和百折不挠的北大荒精神,北大荒酿酒集团逐步发展壮大起来,先后在佳木斯、四川和哈尔滨组建了五个子公司,拥有固定资产1.8亿元,以年利润超千万元,进入全国白酒400强前四十名的大型白酒酿造企业行列,2005年北大荒酒走过了43年的成长历程顺利通过改制。
经过三代北大荒人的不懈努力,北大荒酒已由原来的单一品种发展到现在的三大香型,高、中、低度,高、中、低档128个产品。北大荒白酒商标从1996年至今被黑龙江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认定为黑龙江省著名商标,同年部分规格的产品被选为国家白酒实物标准。曾先后荣获“中国首届大众名白酒”、“黑龙江省名优产品”、“省消费者信得过产品”、“全国北大荒十大杰出知名品牌”等多项荣誉称号。2001年,北大荒酿酒集团被黑龙江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评为“重合同,守信用”企业,2003年,北大荒牌白酒又通过了国家绿色食品质量评审,进入绿色食品行列。北大荒牌白酒还被第三届中国农业博览会评为名牌产品。
2008年11月11日,“北大荒”白酒商标荣登中国驰名商标。


传统包装的北大荒酒: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