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期末试卷质量分析及反思
陈 敏
一、总体情况
本次试卷覆盖面比较全,整册课本的知识点除了数字编码、画图题没有涉及,其余都有所呈现,能从多方面考查学生所学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总体来看,这张试卷以基础知识的考查为主,题量要求在一个小时内做完,有点多,尤其第四题的第6题,费时比较多,并且有超范围、偏难的题型,一般及以下的学生做起来比较吃力,优秀率不到40%,及格率不到100%。
二、试卷分析
本次命题共分四个大题,下面针对本次测试中存在的问题作一分析:
一、填空。
第1题,出错率最高的是:45米+50毫米=( )分米,
50毫米变分米出现小数,超范围,导致出错率约90%.
第2题,钟面时刻7:50和9:55这种最接近下一时刻的钟面,对于部分学生来说一直是难点,平时老师讲解、学生练习感觉很到位了,可始终不能引起重视,感觉孩子们不会用脑思考问题。
第8题、“25个边长1分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周长是( )”学生不少理解成了一个小正方形的边长是5分米,还有一些错的更离谱,错误率达到了70% 。
没有判断题
二、 选择题。
出错最多的是第1题:,一是学生读题不细心,再就是没有认真思考“喝了的”与“剩下的”分数以及“剩下的两个分数的大小”之间的关系。
三、计算题
没有“直接写得数”的题目,没有脱式计算题
1、竖式计算,70%的同学得满分。学生大多是做错一道题,极个别错2---3道,出错的原因主要是粗心。
四、解决问题
1题、是集合问题(这部分知识是数学广角中的,比较抽象),出错率高达90%,只有大约10%的学生做对了。本题巧妙地把集合与分数组合了,可谓独具匠心。但是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分数五分之四+五分之三=五分之七,得数是分子大于分母的假分数,超范围,并且多数孩子也没想到把参加两项活动的人数看成单位“1”。本册课本只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
第3题、本题求“长方形的面积”超范围,本册课本只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改题后出错率较低。
第6题、本题已知条件较多,并且买法有4种之多,对于一般及以下的学生来说,确实有一定难度,因为三年级的孩子生活经验毕竟不多,对于不同包装、不同价格的情况一时理解不了,而且,既要考虑有几种不同的买法又得从4个已知条件中选出合适的数量列出几种买法的算式,还要比较得出最省钱的买法,考试时间又不充足,做这种分析题确实招架不了,它用时相当于做5--6道一般应用题的时间。
智慧屋:本题在学习“倍的认识”时曾做过这种类型的题目,并且也练习了画图表示题意。只是最后期末没有再复习,结果有一半以上的孩子没做对。
三、通过这次测试,反思如下:
(一)、学生的计算能力不是很强,正确率有待提高。现在的孩子不吃苦,不求甚解,没有责任感,应付了事、得过且过,即使简单的加、减、乘、除也很容易出错。
(二)、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不端正,培养还不够。
(三)、学生对于数学概念掌握不扎实,有待强化记忆。
(四)、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能很好联系实际进行分析,对给出的信息不能较好的选择利用,进而解决问题。
(五)、通过这次测试,还反映出学生中一个非常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学生的审题能力和检查验算的习惯比较差。
四、今后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培养学生读题、仔细审题、认真分析的良好习惯。做到拿到题目先浏览,清楚已知条件和要求问题,然后再进习分析、解答。解决问题还要重视数量关系的分析,不但要让学生知道怎么做,更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这样做。
(二)、对一些基本概念还应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
(三)、培养学生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一些题目比较长、字数比较多的问题,先理清思路,逐句分析。
(四)、在计算方面还应加强。
(五)、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对他们因材施教,进一步做好学困生的辅导工作,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六)、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尽量要做到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不同程度的提高,这确实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心血、爱心和耐心。
(七)在今后的教学中除了要把握好知识体系,熟悉知识点覆盖面之外,还要认真钻研新课程理念,理解、研究教材,找到教材中知识与理念的结合点,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的嵌入点,凭借教学手段、方法,在教学数学知识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渗透、理解、掌握数学思想、数学方法,从而达到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最终目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