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八、园林瑰宝寄畅园(下)(锡惠公园介绍)

(2009-11-25 10:09:35)
标签:

杂谈

分类: 无锡风情

   步出了郁盘廊,来到寄畅园的东南面,本地块是新千年前后刚刚回归寄畅园,因此这里的景点大多是那时恢复建造的。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凌虚阁,凌虚阁位于美人石和镜池的北侧,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初建时为三层高阁,是俯视园之内外景色,近看惠山街景,远眺惠山浜及古芙蓉湖水景,遥望锡山惠山山景的最佳之处。凌虚阁后来屡毁屡建,现在的凌虚阁是2000年重建的,阁为两层,高9米,精致雅洁,高敞秀美。

八、园林瑰宝寄畅园(下)(锡惠公园介绍) - 田玉 - 三乐斋博客

                                              凌虚阁

说起“凌虚阁”阁名的来历有一点复杂,经田玉考证典出北宋,扶风(今陕西省扶风县)的太守有一次在视察中发现有一处的山林景色有些异常,为便于欣赏观察,嘱咐在此筑一高台,于是派工匠在山前开凿出一个方池,用挖出的土建造一个高台。之后有人到了台上的,都恍恍忽忽不知道台的高度。而以为是山突然活动起伏冒出来的。陈公说:这(台)叫凌虚台很合适。把这件事告诉了他的下属苏轼,要求苏轼写文章来记叙(这件事),不料苏轼回复陈公说:“事物的兴盛和衰败,是无法预料的。(这里)从前是长满荒草的野地,被霜露覆盖的地方,狐狸和毒蛇出没的所在。在那时,哪里知道(今天这里)会有凌虚台呢?兴盛和衰败交替无穷无尽,那么高台(会不会)又变成长满荒草的野地,都是不能预料的。我曾试着和陈公一起登台而望,(看到)其东面就是当年秦穆公的祈年、橐泉两座宫殿(遗址),其南面就是汉武帝的长杨、五柞两座宫殿(遗址),其北面就是隋朝的仁寿宫也就是唐朝的九成宫(遗址)。回想它们一时的兴盛,宏伟奇丽,坚固而不可动摇,何止百倍于区区一座高台而已呢?然而几百年之后,想要寻找它们的样子,却连破瓦断墙都不复存在,已经变成了种庄稼的田亩和长满荆棘的废墟了。相比之下这座高台又怎样呢?一座高台尚且不足以长久依靠,相比于人之间的得失,来去匆匆又如何呢?或者想要以(高台)夸耀于世而自我满足,那就错了。因为要是世上真有足以(你)依仗的东西,就不在乎台子的存亡了。”。看来寄畅园的主人也有相似的经历,事实上凌虚阁也屡经毁建,也印证了苏轼的论断,因此非常赞赏苏东坡的说辞,于是定名凌虚阁。现在的阁名匾为全国政协常委、道教协会会长闵智亭书写,正是相得益彰。

八、园林瑰宝寄畅园(下)(锡惠公园介绍) - 田玉 - 三乐斋博客

                                      镜池、石螭龙

仿照凌虚台挖池成台的做法,凌虚阁门前也有一长方形的池塘,叫“镜池”,里面也有一个保存完好的石螭龙首。在镜池右前方有座三米多高的太湖石,它倚墙而立,像窈窕淑女,在方池前以水为镜,梳理发妆,所以人们都叫她 “美人石”。

八、园林瑰宝寄畅园(下)(锡惠公园介绍) - 田玉 - 三乐斋博客

                                       美人石

寄畅园的南端也有一座六角形、攒尖顶的小御碑亭,里面有乾隆的御笔。

八、园林瑰宝寄畅园(下)(锡惠公园介绍) - 田玉 - 三乐斋博客

                                                          御碑亭

乾隆来此游览时,认为美人石巍然昂首,有大丈夫气魄,将它改名为“介如峰”。园主人为此特意把乾隆的题诗刻成石碑,立在镜池前面,碑上有“宸翰”两字,意思是“帝王所作的文辞”。

八、园林瑰宝寄畅园(下)(锡惠公园介绍) - 田玉 - 三乐斋博客

                                                  乾隆御笔

御碑亭的左下角,有一块不怎么显眼的黄石,好像一只癞蛤蟆,对着美人石张口垂涎,真像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这是在重修御碑亭时的故意之作,虽然与造园的宗旨和艺术格格不入,但能为导游增加一点谈资,为游客添一点笑料,也无伤大雅。

八、园林瑰宝寄畅园(下)(锡惠公园介绍) - 田玉 - 三乐斋博客

                                                  美人石和蛤蟆石

上面这照片将美人石和石蛤蟆都拍了进去,美人石峰确如少女梳妆,亭畔的石头就是“蛤蟆石”。不知网友是否注意到这“美女石”站立的位置好像不好,怎么靠在墙边,位置如此逼仄,全然没有一点大家闺秀的风范。是园林设计者的疏忽,还是建造者故意为之,抑或是主人无可奈何之举?其实都不是,原因是1954年惠山横街(原名秦园街)拓宽时,路东是住宅,路西是寄畅园,有关方面自然拿刚刚收回国有、不要拆迁费的寄畅园开刀,于是寄畅园从南到北近百米长的围墙,一齐缩进了7米,让出了半条街,足足有几百平方米,于是美人石无可奈何地站到了墙边。受到损害的不只是美人石,还有“备弄”,而备弄受到的损害几乎是灭顶之灾。原来“郁盘廊”东侧那条几十米长的备弄不是现在这种状况,宽大的备弄里奇石、花卉、翠竹、芭蕉、盆景、漏窗又是一种景致,游客在备弄里照样可以畅游,不管你是从备弄往里看、还是从郁盘廊往外看,都是移步换景、 一步一景,人在景中行,景在窗中移,如此景致岂不妙哉。寄畅园的东围墙移进后,备弄变成了狭窄的夹水弄堂,魅力顿失,旖旎的风光不复存在矣。

八、园林瑰宝寄畅园(下)(锡惠公园介绍) - 田玉 - 三乐斋博客     

                                                卧云堂                                              

从美人石、御碑亭西行,过石桥就来到了“卧云堂”。卧云堂系寄畅园的主体建筑,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七年,坐西朝东,前进以康熙御书“山色溪光”命名此堂,故又称御书碑厅。据史载,该堂是康熙、乾隆巡幸寄畅园时的接驾处。现在的“卧云堂”也是2000年重建的,具有明代江南建筑风格的园堂。堂名取为“卧云”,不知是否与同时代的邵宝为黄公涧的题字有关?还是秦家祖先世代为官,觉得“高处不胜寒”,如“卧云”间?田玉已无法考证,留给网友们探讨。

八、园林瑰宝寄畅园(下)(锡惠公园介绍) - 田玉 - 三乐斋博客

                                                         郁盘廊碑刻

寄畅园的另一个特色是石刻,《寄畅园法帖》石刻一共有200多方,分布在郁盘亭长廊、秉礼堂、含贞斋的墙上,以及邻梵阁、嘉树堂中。这些法帖是清嘉庆年间秦氏家族在乾隆所赐《三希堂法帖》的基础上,搜集宋、元、明、清名家,如秦观、文徵明、董其昌、刘塘等的墨迹,精雕细刻而成。现在看到的是 1981年根据旧拓本重新摹刻的,基本再现古时风采。在含贞斋南侧围墙上,还保存着零星残存的原有石刻。如果网友中有书法爱好者,可以慢慢浏览欣赏。

八、园林瑰宝寄畅园(下)(锡惠公园介绍) - 田玉 - 三乐斋博客

                                             惠山横街的寄畅园大门

这里向各位网友展示的是寄畅园位于惠山横街上的大门。黑漆的双门,精致的砖刻装饰,光滑的上马石,古朴清雅,似乎没有惠山寺里的大门宽大,但这可不是一般的大门,这里是寄畅园最早的大门,历史悠久、雕刻精美,当年康熙和乾隆都是从这个门步入此园的。这两位皇帝乘船到了惠山浜上河塘后,上轿便就近从此门进寄畅园。大门的门头那是清朝的砖雕门楼,门楼正中有砖刻“寄畅园”金色大字,当然也是乾隆的御笔。

八、园林瑰宝寄畅园(下)(锡惠公园介绍) - 田玉 - 三乐斋博客

                                                           门楼砖雕

背面有松树、莲花,牡丹,老虎,狮子,羊,狗,马等动、植物、花卉的雕刻,有“忠、孝、节、义”等吉祥寓意。另外还有江南砖雕的特色图案“暗八仙”,何谓“暗八仙”,就是把八仙手里拿的法器雕刻在砖上,来暗示这里有八仙图。可惜的是田玉的相机广角不够,不能全部照全,请各位网友有便亲往观赏。

八、园林瑰宝寄畅园(下)(锡惠公园介绍) - 田玉 - 三乐斋博客

                                                             假山影壁

进大门,过备弄,走过有两石狮子把守的月洞门,面前的一座假山挡住了视线,它既起到了影壁的作用,还有另一作用借了远景的惠山,园内的假山和惠山两山组成了“ 出”字,寓意寄畅园主人的子孙后代永远出人头地。

寄畅园外面是繁华喧闹的惠山横街,原来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熙熙攘攘,为什么寄畅园里却非常静寂,没有觉得隔壁就是繁华街道呢?原来就是备弄的作用。台前所述,宽大的备弄实际上就是一个带状花园,别小看这个带状的花园,这个天然的隔音墙使主人拥有了“虽然结庐在人境,而全无车马喧”的闹中取静的美妙意境和感觉。最近惠山古镇改建,寄畅园横街对面住房全部拆除了,但是有关方面只想到要复建祠堂,并没有考虑把七米宽、近百米长的路面还给寄畅园,这给寄畅园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带来了不利因素,这是非常遗憾的。因为田玉认为无锡能拿得手来“申遗”的只有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的寄畅园和中国为数不多的世界名曲、无锡瞎子阿炳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决不是重建的那些假古董和并无多少历史的小花园。

八、园林瑰宝寄畅园(下)(锡惠公园介绍) - 田玉 - 三乐斋博客

                                                      月洞门

寄畅园横街上的大门曾经开启过,那是1988年寄畅园被评为无锡第一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据说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文物,控制游客数量,把寄畅园从锡惠公园划出,另外单独收门票,这时这个原来为皇帝进出的大门终于大开了。不料游客的数量反而大减,因为一般的游客不愿意为了一个小小的寄畅园另外买票,更何况还要另找大门,出乎有关方面的意料之外,游客数量“控制”得太紧了,经济效益大打折扣,反而不利于保护文物了,于是寄畅园又重新回归锡惠公园。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有关方面将惠山寺和寄畅园捆绑在一起,成为锡惠园林文物名胜区中的古迹区,这样单独售门票就没有问题了,但是寄畅园在惠山横街上的大门也许再也不会开了。

寄畅园布局得当,小巧玲珑,妙取自然,体现了山林野趣、清幽古朴的园林风貌,具有浓郁的自然山林景色。园内登高可眺望惠山、锡山,山峦叠嶂,湖光塔影,现出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绝妙境界,是现存的江南古典园林中叠山理水的典范。并且,它以高超的借景,冼炼的叠山、理水手法,创造出自然和谐、灵动飞扬的山林野趣,寄托了主人的生活情趣和对自然人生的哲学思考。是一座不可多得的园林精品,是无锡园林的瑰宝。总体上说,寄畅园的成功之处在于它“自然的山,精美的水,凝练的园,古拙的树,巧妙的景”。难怪清朝的康熙、乾隆二帝曾多次游历此处,一再题诗,足见其眷爱赏识之情。为此乾隆皇帝专在北京颐和园内仿无锡惠山的寄畅园而建一个小园,名谐趣园。田玉在游玩颐和园时专门寻访谐趣园,好不容易找到了谐趣园,其实只有一个小池塘,塘边建了一个与寄畅园中的“知鱼槛”相仿的亭子而已,全然没有寄畅园的雅致和意韵,倒花了我不少力气和功夫。不知无锡人中间是否还有像田玉一样痴心的人?

                                                                    (完) 


Y8l'k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