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电影艺术史纲要

书
书
作
出 版 社: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
C i p分类:J909.1
C i p核准号:2016276443
主 题 词:电影史-世界
出版时间:2016.11
开
版
装
印
页
字
定
作者简介:
王永收(1982-),男,汉族,山东日照人,曲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南京师范大学影视文学博士,主要从事电影艺术史论方向的研究,在《文艺争鸣》《求索》《电影文学》等文章发表论文多篇,主持省级科研项目一项,参与国家青年社科项目一项,厅级项目多项。
郎滨(1981-),男,汉族,辽宁抚顺人,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讲师,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学硕士,主要从事电影史、影视理论方向的研究。在《文教资料》、《北方文学》、《青年文学家》、《人间》等期刊发表多篇论文,参著《民营的激情与想象——中国新文人电视剧论析》,主持校级科研项目两项。
赵轩(1983-),男,汉族,江苏徐州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讲师,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学硕士,江苏省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学会会员,研究方向:海外华文文学与华语电影。曾在《华人文化研究》(台湾)《东南亚研究》《世界华文文学论坛》等知名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内容提要:
本书主要讲述了电影艺术在中西方发展的历史,大致从初创、发展、调整、复兴几个时期来具体考察电影艺术在不同地区与国家的发展情况。本书以国别史为经,以时间线为纬,论述了电影艺术从诞生至今在中外不同国家的发展历史。国外电影史部分,内容涵盖了法国、美国、苏联、意大利等主要欧美国家电影艺术的分期、流派以及整体发展状况,也一定程度地涵盖了其他民族国家的电影发展史概况;中国电影史部分不仅对大陆电影作分期论述,也对港台电影发展史作单独探讨。
在内容编排上,突出纲要之特色,在广泛借鉴其他电影史的基础上,突出主要电影国家的历史,把中外电影发展史上主要流派、特征予以提纲挈领之展示。本书编写的过程中,博采众长、纲举目张,力争以简明扼要之语言,把世界电影历史精华部分展现出来,期待以简洁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清晰明确的理论整合,为电影艺术史的推广普及贡献绵薄之力。
编辑推荐:
本书主要讲述了电影艺术在中西方发展的历史,大致从初创、发展、调整、复兴几个时期来具体考察电影艺术在不同地区与国家的发展情况。本书以国别史为经,以时间线为纬,论述了电影艺术从诞生至今在中外不同国家的发展历史。本书的编写博采众长、纲举目张、实例充分,力争以简明扼要之语言,把世界电影历史精华部分给展现出来。该书可成为电影爱好者了解电影的通识读本。
目
上编:外国电影艺术史
第一章 法国电影……………………………………………………………………… 002
第一节 电影的诞生与法国电影先驱 ……………………………………………… 002
第二节 艺术电影的探索与诗意现实的关注 ……………………………………… 006
第三节 “新浪潮”与”左岸派” ………………………………………………… 012
第二章 美国电影……………………………………………………………………… 017
第一节 早期电影活动与电影制作公司的实践 …………………………………… 017
第二节 经典好莱坞电影的兴起与没落 …………………………………………… 019
第三节 新好莱坞电影的调整与提升 ……………………………………………… 023
第三章 苏联电影与东欧电影………………………………………………………… 027
第一节 早期苏联电影与蒙太奇学派 ……………………………………………… 027
第二节 解冻与深入:五六十年代的苏联电影 …………………………………… 030
第三节 在曲折中发展:70 年代后的苏联电影 ………………………………… 033
第四节 东欧电影“新浪潮” ……………………………………………………… 036
第四章 德国电影……………………………………………………………………… 039
第一节 表现主义电影与室内剧电影 ……………………………………………… 039
第二节 奥伯豪森宣言与青年德国电影 …………………………………………… 043
第三节 法斯宾德的电影 …………………………………………………………… 045
第四节 其他新德国电影大师 ……………………………………………………… 048
第五章 意大利电影 ………………………………………………………………… 052
第一节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 …………………………………………………… 052
第二节 意大利现代主义电影 ……………………………………………………… 060
第六章 英国电影……………………………………………………………………… 068
第一节 布莱顿学派 ………………………………………………………………… 068
第二节 “格里尔逊学派”与“自由电影”运动 ………………………………… 069
第三节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的英国电影 ………………………………………… 071
第七章 其他民族国家电影…………………………………………………………… 074
第一节 欧洲其他国家电影 ………………………………………………………… 074
第二节 西班牙电影 ………………………………………………………………… 084
第三节 亚洲其他国家电影 ………………………………………………………… 089
下 编:中国电影艺术史
第八章 1949 年之前的中国大陆电影 ……………………………………………… 106
第一节 发端与初创(1896—1931) …………………………………………… 106
第二节 20 世纪30 年代中国电影(1932—1937) ……………………………… 111
第三节 20 世纪40 年代中国电影(1937—1949) ……………………………… 116
第九章 1949 年以后的中国大陆电影 ……………………………………………… 127
第一节 “十七年”电影(1949—1966) ………………………………………… 127
第二节 “文革”时期的电影(1966—1976) …………………………………… 135
第三节 新时期的电影创作(1976 至今) ……………………………………… 143
第十章 香港电影……………………………………………………………………… 162
第一节 初创期:香江一隅(1896—1945) ……………………………………… 162
第二节 发展期:一枝独秀(1945—1966) ……………………………………… 165
第三节 转型期:文化自觉(1966—1978) ……………………………………… 169
第四节 繁荣期:尽皆过火、尽是癫狂(1978—1997) ………………………… 173
第五节 多元期:从“港产”到“港味”(1997 至今) ……………………… 177
第十一章 台湾电影…………………………………………………………………… 181
第一节 日据前后的艰难发展 ……………………………………………………… 181
第二节 “战斗文艺”与“台语片” ……………………………………………… 182
第三节 “健康写实”与国语片 …………………………………………………… 183
第四节 爱情文艺片 ………………………………………………………………… 186
第五节 “新电影”运动 …………………………………………………………… 189
第六节 后“新电影”时期 ………………………………………………………… 192
参考文献………………………………………………………………………………… 195
后 记…………………………………………………………………………………… 197
文
上编:外国电影艺术史
第一章
第一节
一、电影的发明
1895年的电影放映活动非常流行,放映者之间常常毫无联系,以致在后来是谁发明了电影这个问题上引起了许多争论。早在1894年,美国人爱迪生就在狄克逊的协助下发明了“电影视镜”。但是爱迪生拒绝在银幕上放映他的影片,他认为电影视镜可以给他带来可观的收入,同时,人们对这种新发明的好奇不会持续太久。所以,他认为公开放映无异于“杀一只会生蛋的母鸡”。结果爱迪生因为自己的目光短浅而错过了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发明机会。
电影的发明者被公认是卢米埃尔兄弟。法国人奥古斯特·卢米埃尔( AugusteLumiere,1862-1954)和路易·卢米埃尔(Louis Lumiere,1864-1948)出生在法国的贝桑松,后来举家搬迁到里昂。受父亲对摄影、美术探索的影响,两兄弟成为的上角,使画面带有浓厚的诗意。法国著名学者乔治·萨杜尔评价《出港的船》“堪与现代最好的画面匹敌”。路易·卢米埃尔还雇佣了许多摄影师,并对他们进行培养和训练。卢米埃尔的摄影师同时也是电影放映师,都能洗印照片。这些人被派往世界各地,介绍电影新技术,寻找新的购买者。于是,在卢米埃尔的摄影师所到之处,都出现了最早的电影。卢米埃尔的摄影师们创造了新闻片、纪录片和报道片,并且开始运用了最早的蒙太奇,他们在特技摄影和移动摄影上都做出了巨人的贡献。
卢米埃尔兄弟用3年的时间放映了800多部影片。此后观众的新鲜感逐渐褪去了,因为在电影发明之初,人们并非把它作为一种艺术,而仪仪将其作为一种供社会底层的人们娱乐杂耍的小噱头。
二、乔治·梅里爱
把电影从仅供人们娱乐的小噱头改变成一门独特艺术形式的是法国著名导演梅里爱。乔治·梅里爱(Georges Melies,1861-1938)天才的主要标志,按照他自己的说法,是他首先把电影引向了戏剧的道路。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的咖啡馆第一次放映影片的时候,在观众中有一位著名的魔术师,他就是乔治·梅里爱。梅里爱出生在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他的妻子在结婚时带来了一笔丰厚的陪嫁,他的父亲也给他留下了一大笔遗产,他用这些钱在巴黎经营一家表演木偶戏的剧场。在看过卢米埃尔兄弟的放映后,梅里爱找到了他们的父亲安东尼·卢米埃尔,希望购买他儿子发明的“活动电影机”,但遭到了拒绝。几周后,梅里爱从伦敦的光学家威廉·保罗那里买到了一部放映机,经过一番研究制造出了自己的放映机,从此开始了他的电影创作。梅里爱早期的影片创作缺乏独创性,大多在模仿卢米埃尔兄弟或者是爱因斯坦公司的创作。但是,这个天才的导演很快便致力于使用这项新技术引领观众如何艺术化地远离现实。梅里爱的创造性源于一次偶然的发现——“停机再拍”。
1896年秋天,梅里爱在街上拍摄行驶的马车,因为机器故障意外停机。在此期间马车已经开走,当重新再拍时,恰好有一辆灵车停在了马车的位置。所以,当电影放映时,马车变成了灵车。凭借魔术师的敏锐直觉,梅里爱发现了“停机再拍”的奥秘,并将此应用到了此后的电影创作之中。梅里爱的第一部魔幻片《贵妇人的失踪》首次使用了“停机再拍”,在该片中他使坐在椅子上的妇人突然消失,让观众百思不得其解。此后梅里爱在他的很多影片中都用到了“停机再拍”,人物爆炸化为一团烟雾,漂亮的女人突然消失,不断跳跃的男人突然变成鬼怪……此后他在电影的表现形式上继续不断探索,他发现并运用了二次曝光、快镜头、慢镜头、叠印、场面转换等特技手段。梅里爱虽然在电影制作方式上进行了许多的探索,但是他的创作理念始终停留在戏剧的美学传统上。他将大部分的戏剧方法引入电影:如使用剧本、演员、布景、道具、服装和化妆等手段,并且他的每部影片都使用固定的“乐队指挥”视角,没有任何的景别与机位变化。用“银幕即舞台”来形容梅里爱的创作再贴切不过。
1898年,为了满足自己的创作需要,梅里爱在巴黎郊外建成了一个50英尺(1英尺=0.3048米)大的玻璃屋顶的建筑——蒙特路伊摄影棚,这里也成为了整个欧洲第一个摄影棚。玻璃屋顶的摄影棚,可以充分利用自然光源,并通过幕布来调节光线的强弱。除此之外,他还设计了一整套机械设备来满足复杂场面调度的需要。1902年,在这个摄影棚中,梅里爱拍摄了自己最著名的影片——根据儒勒·儿尔纳和H·G·威尔斯的小说改编的《月球旅行记》。影片胶片长度280米,时长15分钟,由30多个场景组成。它描写了一群天文学家经过一次激烈的讨论决定到月球上旅行,他们通过一门大炮被发射到了目的地,到了月球以后,被当地的原住民捕获,在经历了一番惊险的搏斗以后,他们最终逃回了地球。
尽管《月球旅行记》人获成功,但此后梅里爱的想象力日益枯竭,艺术上也开始变得缺乏创新。1905年之后,梅里爱的小公司在面对更大公司竞争的时候,很难满足对电影的“布尔乔亚式”的需求。尽管他仍有杰出的影片面世,可他的公司却难以避免地走向了衰落。1922年,梅里爱债台高筑,不得不停止了影片拍摄。他和他的妻子只能靠经营一家玩具店来维持生计,直到1938年他因病去世。2012年著名导演马丁·斯科塞斯通过影片《雨果》对梅里爱的晚年生活进行了回顾,该片被影评人形容为是马丁·斯科塞斯写给电影的“一封情书”。
北京文人雅士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网
联 系 人:温编辑
电
手
Q
投稿邮箱:bjwenrenyash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