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了回忆录就傻呆呆地没事干啦。
不知是新浪还是网络的原因,我的博客已经有半个多月登陆不了了,唯一可以进入的就只有个人中心,我只能无声无息如幽灵一样进入别人博客,我见得到人,人见不到我,连张麻子都看不到我了。我就这么隐身了。
被软禁在个人中心打了几天呵欠,博友蓝色天空送来了及时雨,发了几十题“魔法数字”数独供我去较劲死磕,我也就像她说的那样“打了鸡血一样”一头扎了进去,很快横扫了一大片,看着成就斐然,才算长出了一口气。
左脑这么一启动狠了,便刹不住车。下雨天打孩子——闲着也是闲着,继续思之维之,琢磨这,推理那的,忽然又转到了回忆录上面来。
仔细总结了几个人的回忆录,博友年龄从三四十到五六十,性别有男有女,却有共同特点,都是写的十几二十岁的事。
可能有人会说,那时年轻嘛,记忆力好嘛。但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间是十三岁以前,照理该有更多的存盘才对呀,但博友们都不约而同地把这些猛料掖着不爆,只爆那青春期的。
还有就是,内容基本上都是美好的,有趣的,或者婉转地美好和有趣的。
又有人要解释了,青春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当然回忆的都是愉快的往事啦。屁。撇开那处在特殊年代的青春不说,就算是我们这个年代的没有大风大浪的青春也是乏善可陈的——谁敢说自己的工作成就,社会地位,个人满足感,幸福指数等等在青春期就爆棚甚至超过了当下的中老年?都是记吃不记打的货。
凡事就怕认真推敲,经过我的一番勤奋努力,终于有了重大发现:青春的美好就是一种幻觉,它与一种叫多巴胺的化学物质有关。
多巴胺,是脑内分泌的一种关键神经递质,用来帮助细胞传送脉冲。通俗地说吧,就是有了多巴胺,神经的兴奋和开心就能被顺利传送,使人高兴。
多巴胺来自下丘脑和脑垂体腺,而青春期的突出变化就是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成熟。
说到这里应该大致明白了。是的,青春期分泌了大量的多巴胺,使神经兴奋度高,反应快,聪明,情绪便昂昂然,在此精神状态下,当然恨不得“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日子都来吧,让我编织你们,用青春的金线,和幸福的璎珞,编织你们……”
反过来,神经系统中多巴胺的浓度也受精神因素的影响。骤喜骤悲,突起变故同样刺激神经细胞,这时多巴胺会应激性地增多,会把恐惧,痛苦,忧伤等等负面情绪转化为另一种快感,那便是思想,感受,追求,体现在艺术上是“愤怒出诗人”,体现在行为上要么是实践业精于勤的暗自奋斗,要么是“脑袋掉了不过碗口大的疤”的壮志豪情。这等壮美的意象理所当然地要留在记忆中以待将来文以载之了。
最后多巴胺还有一个特点:它令人上瘾。由于多巴胺的作用是把亢奋和欢愉的信息传递,所以机体便会留恋着它,依赖着它,表现出来就是人们会对一些事物上瘾。比如香烟中的尼古丁会令人上瘾,就是由于尼古丁刺激神经元分泌多巴胺,让人产生快感。既然是瘾,就不会随时间消失,只要有了诱因,照旧会如火如荼呈燎原之势,作为多巴胺一手造就的美好青春,自然更不在话下,隔多远的年代翻晒出来都可以嗨一回的。
一句话,回忆录就是青春期多巴胺种下的瘾犯了。
有研究表明,聪明人的多巴胺含量相对较高。不过我想这不是说聪明人就一辈子万事如意成天傻乐,而是靠着多巴胺成功地取代了种种的不快不爽不适,随之而来的是另一个更高角度的审美愉悦:面对“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凄惶,多巴胺将之转化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明明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哀愁,多巴胺也可以让人想起“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的动人;即便真的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多巴胺也将一力抗争,催生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憧憬来。
文章还在构思中时,糖小仔忽然冒出一句话来:我觉得那些打仗不怕死地往前冲的勇士们身上肯定是有一种化学物质在起作用!看我们母子是多么地心有灵犀呀!那个化学物质就是多巴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