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课》

发现一本好书《幸福课》。这是我前一段天天去图书馆打卡,从一本杂志的文摘发现的。对于好作品,我有一只相当灵敏的狗鼻子,那一小篇文章当时就把我惊到了,然后顺藤摸瓜地找到了原著。原来这本书已被许多大咖推荐过。
很快读完了一遍。这一遍有点狼吞虎咽,主要是好奇心驱使,想看看作者还有哪些料,我们想不到的料。读完基本是满足的,又开始了第二遍细嚼慢咽。如果说第一遍是想知道他写什么,那么第二遍则是想探究他的思路,即他为什么会这么想,还有,他的解决之道,是如何想出来的。对了,一部好的作品,一定会带领你去思考,有清晰的脉络,就像学生时代刷题一样,不仅仅是被动地做题,更想搞清楚老师出题的意图。——顺便感慨一下,心理学光看字面有点文艺腔调,其实是一门十分理性的科学,理智严谨的人方能得门而入,而那些情绪化的人往往只能成为研究对象了。这也是为什么搞文艺的人很容易心理出问题,情绪是他们的吃饭家伙,也是砸锅利器。
这是一本致力于解决各种心理问题的书。说句得罪人的话,我认识的人,全部都有问题,一代一代复制,所以孩子肯定也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本来想说90%以上,但仔细想想还是100%,当然也包括我自己,为什么?就凭大家对养育孩子的盲目自信这一点就能判断。所有的家长都在自说自话,个个问心无愧似的,这个样子就有问题。其实呢,不说别的,大家都爱孩子吧?但是谁上过爱之课呢,徒有爱心没有爱技,可以说根本就不会爱。因为不要说父母们不精通心理学,就连最起码的育儿宝典估计都少有人钻研过吧,只是凭着本能,惯性,模仿,傻大胆,就把孩子拉扯大了,的确是"拉扯大"啊。不要抱屈,读完这本书,会让你服气的。
当然,人的心理问题固然与成长过程和环境有关,但也不能全部甩锅给父母,否则这本书直接就叫《父母必读》好了。人性很复杂,有无数漏洞让你不完美,有无数理由让你不幸福,有无数种因素会导致你成为此而不是彼,如何接纳,自洽,改变,积极地在不完美之上寻找幸福之道才是这本书的要义。
煮个栗子。书的第一章第一节”你有没有这样的‘名校学生病’“,各学科非常优秀的学院排名前十的名校生,无论别人如何夸她,但她对自己的评价却非常低。大三了还没有人追,她就认为是自己太胖而进行苛刻的节食行动,减到几乎营养不良,但其实她根本就不胖,只是没有瘦到模特那样的排骨身材而已。一些名校生有强烈的挫败感,别人眼里浙大已是很不错的名校,但他们会认为自己是高考失败才来到了浙大。他们在中学时努力压榨每一道题每一个分数,不允许自己有任何闪失,大学时压榨自己每一处可能的不完美,并伴随着永不满足的焦虑。作者把这个归纳成一种”病“——名校学生病。
我在知乎上也看过”考上清北是什么感觉“的答题,果然,这些清北生还真有”名校学生病“症状,他们并不是别人以为的那样洋溢着喜悦自豪,而是答”没什么感觉“,”在真正的大神面前自己弱爆了“,乍一看以为谦虚呢,其实是病了。
我在作者归纳出的一系列症状和背景原因中,尤其注意到了一条:(患者)xi惯了站在单一的评价标准下排队,等着被选中和评判。他做了很多努力,却很少享受成功的喜悦,有的只是对失败的恐惧。他是天之骄子,但是离幸福挺远。我想起前一阵糖仔学院家长群里为几门有难度的数学考试而焦虑的事,好像分数永远是唯一的评价标准,觉得很不可思议。看到家长们各种的打听和比较分数,对挂科充满恐惧,我忍不住在群里说了一句话:你们现在为了分数攀比,将来还会为了孩子的薪酬攀比,永远都会在焦虑中。你看,作者总结的这一条何其准确。
接下来,作者干货来了。“名校学生病”的深层原因,是因为有个假想中的完美自我,既然达不到他们就感到惶恐,觉得亏欠,产生焦虑。作者有两句话写得既绕又飒:“一个本来就很优秀的人提心吊胆地假装自己很优秀,并把所有优秀的证据归于自己的‘假装’,这真是一个残酷的玩笑。”“他们经常陷入一种防御的心态,像个篡位的黄上,担心自己的正权不稳,因此无心建设,随时保持警惕。”说到完美,他们为什么要完美?这个完美其实来自于儿童期的不安。为什么不安?因为父母的无意间的语言暗示……
这还没完。作者的手术刀继续深入,务求动其根本。这些优秀的名校生明明在努力地修正自己,却为何显得如此失败,令人沮丧?原来背后有心理心智思维模式的截然不同……
这是第一章“假想的自我与真实的成长”的内容。每一章的后面,附有具体的思考与实践作业,也就是手把手地拽你出坑。
通过博读友的文章,我发现很多博友都有多多少少的心理问题,我是看在眼里,埋在心里,所以这本书对我们自己本身就有用,它叫《幸福课》,我们扪心自问,难道真的不需要上一堂幸福课就能顺利地自己幸福起来吗。但这本书对年轻人又更加有用,因为年轻人才是心理症状高发人群。若是初为人母人父,又有对婴孩根本建设之功,所以又适合年轻的父母读。书作者以深厚的心理学功底对抗传统思维模式,是对鸡汤式的盲目灌输的一种颠覆,是一种清醒,一种对自然人性的追求。至少我读完后对年轻人多了理解与共鸣,对儿子跟我无话可说表示心服口服——这才是正常的,如果他还有很多话跟我说那才叫不正常呢。年轻人需要更专业更科学的心理指导,而不是我们这些知识和见识已陈旧的家长们哼哼教导。如果孩子们愿意和你聊,那是他有孝心,也可能仅仅是出于对前浪的同情,可别自我感觉那么好,以为老子就是老子。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有很多次表达的冲动,要通通写下来只怕洋洋万言,还是忍住吧,让大家自己去读去感觉。我就推荐一下。(在博友群里种了草,各位立马淘宝京东拼多多,各显神通,一个比一个买得实惠,行动力真强啊。不是吹嘘,群里的学xi动力真的很足,都是有力量的人。为博友们点赞。)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