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结题报告
(2014-06-04 22:14:13)
标签:
教育 |
西安市基础教育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立项号 |
2013XKT-ZXSX493 |
课题名称 |
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
|||
负责人 |
马 |
所在单位 |
西安市周至县哑柏镇裕盛小学 |
|||
结题报告 关键词 |
自主、合作、探究 |
|||||
结题 报告 摘要 |
小组合作是指合作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是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是学生在小组内或小组间的交往互动中实现教学任务的教学活动合作是建立在学生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只有在学生个体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才能达到预期的结果。本报告阐述了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理论依据,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步骤及过程,取得的成效及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
|||||
结题报告 |
一、课题背景及界定 新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无需讳言,当前小组合作学习还存在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有的小组活动流于形式,看似“热热闹闹”,其实是一种摆设;有的教师为急于完成教学进度,合作还未深入,就草草收兵;有些讨论的问题缺乏挑战性,不具备合作性;有的小组分工不明确,学生显得手忙脚乱,降低了合作的效果等等。以上问题的症结所在实质就是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问题。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小学数学小组组合作学习”的研究,能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个性探索与小组的合作探索有机结合,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体性、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及合作意识、交往品质等多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 交流、合作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备能力,面对知识经济的到来和高科技的飞速发展,竞争越加激烈的21世纪社会,合作意识更是21世纪人才的必备意识。因此,在基础教育改革浪潮中,实施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渠道的课堂教学,探索小组合作学习与小学生素质的发展,其意义是至关重要的。该课题研究对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途径和教学模式、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小组合作学习与促进小学生社会化等教育教学理论问题也是一种有益的探索。 小组合作是指合作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是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是学生在小组内或小组间的交往互动中实现教学任务的教学活动合作是建立在学生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只有在学生个体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才能达到预期的结果。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动机是学习的基本动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则是培养其学习动机的重要前提,教师教学的对象--学生,他们有着好动、好奇、好胜、喜异、爱新等心理特征。对此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同时又是发展变化的,但每个人都有获得优势的需要。并且通过满足人们的优势需要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具有更稳定、更持久的力量。可见,学习合作小组成员按档次比例优化组合,开放设疑,质疑、释疑等参与活动的空间等。均能及时,准确地把握并满足自己在不同时候的优势需要。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也提出了“期望理论”。这一理论可用公式表示为:激发力量=效价×期望值。其中,“激发力量”是指调动一个人的积极性,激发人内部潜力的强度。“效价”是指被激励对象目标价值看得多大。“期望值”是指导致某种结果或满足某种需要的概率。这个理论说明:一个人把目标的价值看得越大,估计能实现的概率越高,那么激起的动机就越强烈,焕发的内部力量也就越大。可见教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就必须同时提高效值和期望值。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一旦学生成为学习主人,就会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效值和期望值。由此可见,小组合作学习能有效地唤起学生学习热情,及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主动共同探求知识奥秘的动力。
2、教育学理论依据 《新课程标准》中也强调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而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通过自主研究、民主探索、平等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相互启发、共同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增加学习质量和个体素质,形成一种生动活泼、潜力无穷、人人参与、主动积极学习的活动形式。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知识的获得是一种主动的认识活动,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小组合作学习正是为学生提供了这样一种参与实践活动的可能,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孩子们这种与生俱来的天性,充分挖掘这种极难得的宝贵的教育资源。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小学数学小组组合作学习”的研究,能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个性探索与小组的合作探索有机结合,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体性、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及合作意识、交往品质等多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步骤及过程 研究的目标 1、分析目前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开展的广泛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误区,寻找对策,构建科学的、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理论体系,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2、探索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师生角色的转变。合作学习要协调师生、学生同伴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学习,从而为未来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点。 3、科学的、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增强学生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研究的内容 (一)目前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误区原因分析。 1、过于强调合作的形式。 合作学习并没有从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角度出发,而是盲目地去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只是为了合作而合作,在教学活动中只注重合作学习这一形式而不重视合作学习的实效,使我们的合作学习趋于形式化,浮于表面,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2、没有明确的合作任务或合作的任务缺乏挑战性。 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没有对学生的合作学习提出明确的学习任务,而直接让学生去合作,无所是事,不知所措。只是几个人围在一起,漫无目的的合作。另一种情况是在学生大家都能直接解决问题的情况下,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合作的内容缺乏挑战性。 3、忽略了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不敢放手让学生合作,不相信学生的能力,学生的合作学习还是在教师统一的“安排”下进行的,学生的合作缺乏自主性,在教师的指导下按部就班,充其量不过是一种表面上的假象,只是师生之间的互动,而在这里的互动中,教师主宰了一切。 4、忽视了对学生合作习惯的培养。 现在有些课堂中的合作学习,有三种极端的表现:第一种情况是,教室里乱成一锅粥,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常规极差,自己做自己的,或者谈一些与合作的内容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第二种情况是,学生在合作中只是敷衍了事,自己做自己的,只是几个人聚集在一起,做着自己的事,毫无合作可言,与其说是在进行合作学习,不如说是几个学生围在一起进行自学;第三种情况是,一部分学生在大讲特讲,另一部分学生无所是事,不会倾听,把自己排除在小组之外。 5、合作学习中忽视了学生良好个性的培养。 合作小组是几个人为了共同的学习目标而组合在一起的学习共同体,往往我们在合作学习中只看重某一小组学得怎么样,却忽视了小组的组成——每个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获得的发展,忽略了对每个学生良好个性的培养。 6、合作学习忽视了学生学习的差异性。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与其自身内在因素有很大的联系。学生自己的不同的个人因素,自己原有知识水平不同的层次,学习能力的不同层次,表达能力的不同层次等等,都决定了学生在合作中不同的表现。合作学习中学生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当,学生会在合作学习中迷失自我。对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除了针对以上问题进行相应的整改措施外,我们拟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构建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体系。 研究的方法、步骤。过程 1、学习理论。学习有关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转变教师的思想观念,统一思想认识,增强教改实验信心。 3、以实验班为基地,开展经常性教研活动,带动全校教研工作的深入开展。围绕“小组合作学习”专题,实验教师每人每学期上一节公开课,及时评课、听课。 5、及时进行教学反思,适时调整实验思路。 6、加强对实验资料的收集和保管及整理工作。 研究过程
(一)、研究启动阶段。(2013.9 1、鼓励全体数学教师主动参与本课题研究,通过课前、课中、课后实施“小组合作”有效性进行研究和套索,从而分析探讨如何更好地发挥“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2、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座谈等形式,了解师生运用“小组合作”方式的现状,有目的地进行研究,通过听课、评课、座谈等手段,及时了解课题实施过程中反映和出现的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结构。 (二)、研究实施阶段。 1、加强学习,更新观念。 2、立足课堂,实施研究。课题组成员要将平时的每一节课都作为自己的“实验课”,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进行实施,敢于创新,大胆探索。 3、课题组成员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定期在 “教研活动”中展示或交流,供全体教师学习、指导,使大家共同提高。 (三)、研究总结阶段。 及时总结,深化研究。总结是课题研究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及时总结、及时反馈能使我们积累经验,发现问题,为下一轮实验扫除障碍,铺平道路,使我们的课题研究不断向纵深发展。 四、研究结果与成效
2、培养学习小组的良好学习习惯。 4、能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是每位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小组合作中不但给优生提供很大的展示平台,而且由于差生得分较高给差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答题、汇报、展示的机会,从而一点一点的培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让他们勇于参加到小组的学习和探讨中来。 5、教师观念、师生关系的转变 教师的角色应由知识的灌输者、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小组合作中学生讨论时教师要随时深入到学生中去拉进了师生间的距离,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在教学过程更好地把握分寸,因材施教。 6、提高了老师的教学业务及理论水平。 五、存在问题及改进 存在问题:1、有些时候合作学习时,很多同学都是没有什么主见,尤其是后进生,基本上就不发表他自己的意见,感觉自己比别人学习差,根本就不需要发表意见,而且他们落后别人已然成为一种习惯,自己就不觉得有什么不合适,进而忽略了什么才是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目的又是什么?无论你说什么他们也不改。而优等生又有表达自己的强烈欲望,所以小组讨论时后进生只是成为了这堂课的一个倾听者,而不是一个参与者;同时优等生又成为了小组讨论时的霸主。学困生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那儿获得信息,致使学困生形成了不用思考,只等答案的坏习惯。 2、课堂使用小组竞评表后,有个别小组为了挣分,讨论的速度快,讨论迅速是好事,但有时并不是真的讨论完了,真的会了,只是匆匆把任务分配下去,再把答案统一一下,而忽略了差生到底会不会。 3、很多同学点评不到位,讲不到点子上,只是抠别人的字眼,还有同学故意挑刺,看不到别人的优点。学生的语言组织虽然有所提高,但普遍还是较差,即便是口头表达,也不是很流畅,这往往在展示或点评时浪费了大量的时间。 4、讨论争论不休,致使一堂课完成不了教学任务。 改进措施: 设计学生的前置性学习,也可以叫预习课,这一环节是展示课的必要准备,让学生带着预习的成果和不解的困惑走进课堂,使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都有了针对性,为课堂教学生出发新的教学资源。这也是传统教学方式的缺失。学生的前置性学习体现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和先教后学,以教导学的原则。坚持做好既能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可以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同时也使小组合作的更加顺利,进一步提高了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进一步完善小组建设 小组建构好后,不仅要进行有效的学习,而且必须进行有效的小组的管理。只有管理机制落实到位,小组运行学习才能有可能得以实现。不能只分不管。 通过学习周至中学、周至六中,终南镇小学的经验。我们学校专门制订了裕盛小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培训材料,详细向课题组的老师解读了每一步操作的方法,并定时召开小组长及组员的培训会。 |
|||||
参考文献 |
尹纵禹、张梅玲:《和谐、合作、发展》.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年5月。
知行网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实施者对话》诸葛菊 周至中学“三步五环”教学模式2011.3 《走进魅力课堂》—周至二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