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开题报告
(2013-09-09 21:24:57)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课题提出的背景
新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无需讳言,当前小组合作学习还存在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有的小组活动流于形式,看似“热热闹闹”,其实是一种摆设;有的教师为急于完成教学进度,合作还未深入,就草草收兵;有些讨论的问题缺乏挑战性,不具备合作性;有的小组分工不明确,学生显得手忙脚乱,降低了合作的效果等等。以上问题的症结所在实质就是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问题。
(1)新课程的需要:小组合作学习是对现行以知识本位、教师中心和传授、灌输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造,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全面、多样的主体实践活动,促进他们主体精神、实践能力和多方面素质的专题发展;与此同时,实现对传统课堂教学过程的根本性变革,以焕发出课堂教学的真正活力。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的提高。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能在课堂上积极交往的机会,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在交往中养成良好的合作意识,培养合作能力等方面都有极大作用的。
(2)提高课堂效率的需要:多向交往,除了师生讨论外,允许学生互相学习,这样有利于形成积极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各类信息的沟通,有利于学生间的互帮互学、相互启发,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无论潜能还是差异,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它们都是亟待开发利用的教育资源。越是人数多的班级,越需要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学习既拓展了课堂教学的时空,又加强了教学的个别化;因小组的精诚合作,课堂才不会再有被冷落或遗忘的角落,效力才能全面提高。同时教学由师生的双向交流变为师生、生生的多向交流,形成网状立体的交流。
(3)学生发展的需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民主、开放的教育环境中,学生所焕发的潜能和展现的差异,令人吃惊。这就要求在较短的课堂时间内给予学生较为充裕的活动时间,包括动手操作与相互交流、相互启发、探索创新的时间,而小组合作学习就较好的解决了这一矛盾,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和学生的相互关心与相互信任相结合。学生就不会把教师单纯地看成严厉的监督者,也不会把评分当成一种棍棒。使学生能在和谐的气氛中,共同探索、相互学习、逐步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凡是给人以成功的乐趣的脑力劳动,总会收到发展学生能力的结果的。因此我们要以课题研究为契机,探索一种科学的学习指导模式,全面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进一步推动我镇教育教学改革。
课题要解决的问题
1.通过实施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找到合作的途径,掌握合作的基本方法。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探索出新的教学方式。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努力体现新课程理念,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主体意识。
4.通过合作学习与教学评价整合实验与研究,给教师创造一个参与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和评价学生的平台。
国内外研究状况和本课题的区别
小组合作是国内外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和教学策略体系,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我国小组合作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浙江、山东等地先后开展了较大规模的实验研究,极大推动了小组合作模式理论的发展和本土化。
小组合作模式研究已经成为一个热点,国内已总结出许多合作学习理论,并且对合作学习理论的理性认识和实施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小组合作实践层面上的具体研究还欠缺。当前我校数学教学小组合作学习还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小组合作内容、形式单一。多数教师开学初定好6-8人一组,一直就延续到学期末,从不变化,缺少“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交流合作,学生素质、自觉性本来就不高,时间久了,小组合作在学生心目中失去了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课题研究的意义
交流、合作是人类社会生存至今的重要动力,面对知识经济的到来和高科技的飞速发展,竞争越加激烈的21世纪社会,合作意识更是21世纪人才的重要意识。因此,在基础教育改革浪潮中,实施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渠道的课堂教学,探索小组合作学习与小学生素质的发展,其实践意义是很明显的。该课题研究对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途径和教学模式、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小组合作学习与促进小学生社会化等教育教学理论问题也是一种有益的探索。
课题研究的内容
课题组制定课题方案,提出课题研究计划,进行课题申报
营造科研环境,增强科研意识,建立激励机制。
课题组制定出具体落实的措施和计划。
课题组组织培训学习活动,邀请专家讲座指导。
研究“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特征以及与传统集体教学的关系。
1.建立有实效的学习小组。
科学建立学习小组是成功的关键。①将同班的学生按异质分组的原则,把不同性别、不同成绩、不同能力的四名同学按前后桌位排列,以便随时讨论。②在广泛发动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推选组织能力强,有责任心,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担任组长,负责组织、领导全组的讨论活动。③对全班同学进行小组讨论学习的动员和训练,鼓励每个学生都要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在讨论中争做发现者、创新者,特别关注后进生,要克服自卑,认真研究,大胆发言,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④及时对小组长提出要求,提高其组织、领导能力。
2.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流程程序。
我们课题组经过反复实践与论证,总结出了适合课堂教学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流程:营造合作氛围——明确合作目标——指导合作过程——汇报合作成果——评价合作结果。
3.在小组合作学习与教学评价整合的实验与研究中,重点做了如下几点:
①在评价态度上,以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前提。②在评价内容上,既肯定学生学习的结果,又鼓励学生学习的努力程度。③在评价的视角上,站在了学生的高度上。④在评价的标准上,以个体纵向比较为主。⑤在评价的公正上,让学生有发展的信心。⑥在评价方式上,采取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家长评、成长记录袋等。
课题研究的方法
1.加强理论学习。
2.理论指导实践。
在课题实验与研究中,我们采取了边研究、边实验、边总结、边传播的方法。实验教师作为首批课题实验与研究的教师,在教学中大胆实践,注意及时反思总结经验,并及时把经验汇总,传递给第二批实验教师,使第二批教师能够更充分的认识小组合作学习,让更多的教师参与到课题实验与研究中来。
课题实验与研究的步骤及过程
一、研究启动阶段。(2013.9 — 2013.10)
1、鼓励全体数学教师主动申报参与本课题,通过课前、课中、课后对“主题图”的功用及使用方法进行研究和指导,从而分析探讨如何更好地发挥“主题图”的作用。
2、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座谈等形式,了解师生运用“主题图”的现状,有目的地进行研究,通过听课、评课、测试、座谈调研等手段,及时了解课题实施过程中反映和出现的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结构。
二、研究实施阶段。(2013.11 — 2014.6)
1、加强学习,更新观念。一是向书本学习,以自学为主,并做好一定数量的资料摘抄;二是集中学习,我们组织教师集中学习有关“主题图”方面的文章。
2、立足课堂,实施研究。课题组成员要将平时的每一节课都作为自己的“实验课”,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进行实施,敢于创新,大胆探索。
3、课题组成员还要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在每学期进行的定期“教研活动”中展示或交流,供全体教师学习、指导,使大家共同提高。
三、研究总结阶段。(2014.7 —
2014.9)
及时总结,深化研究。总结是课题研究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及时总结、及时反馈能使我们积累经验,发现问题,为下一轮实验扫除障碍,铺平道路,使我们的课题研究不断向纵深发展。
课题研究预期成果。
1、教师能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和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探索小组合作学习训练的策略,总结出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教学过程,构建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模式。
2、学生具有一定的学习兴趣和合作意识,在学习过程中能运用学到的合作技能获取知识,提高合作学习的能力。
3、革新课堂教学结构,优化教学过程,营造出乐于合作的自由和宽松的教学氛围。
预期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