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松年(约1155—1218),南宋孝宗、光宗、宁宗三朝的宫廷画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因居于清波门,故有“刘清波”之号,清波门又有一名为“暗门”,所以外号“暗门刘”。
http://s4/mw690/003BCy7agy6MopuL6Dxf3&690
宋孝宗淳熙年间(1174—1189)入为御前画院学生,宋光宗绍熙年间(约1190—1194)为画院待诏,宋宁宗时(1195—1224)因进献《耕织图》,得到奖赏,赐予金带。擅画人物、山水,师张训礼(本名张敦礼),而名声盖师,被誉为画院人中“绝品”。
兼学李唐,画风笔精墨妙,山水画风格继承董源、巨然,清丽严谨,着色妍丽典雅。常画西湖,多写茂林修竹。在技法上刘松年变李唐的“斧劈皴”为小笔触的“刮铁皴”,山明水秀之西湖胜景;因题材多园林小景,人称“小景山水”。张丑诗云:“西湖风景松年写,秀色于今尚可餐;不似浣花图醉叟,数峰眉黛落齐纨。”所作屋宇,界画工整。兼精人物,所画人物神情生动,衣褶清劲,精妙入微。作品题材广泛,既有反映社会不平的,如《风雪运粮图》;也有拥护抗金,反对投降,苦心孤诣画出的《便桥会盟图》,希望统治者效法唐太宗战胜强敌突厥,而不要效法唐高祖之逃跑投降政策;更有表彰岳飞、韩世忠等民族英雄丰功伟绩的《中兴四将图》。后人将他与李唐、马远、夏圭合称为“南宋四大家”。
如今传世代表作品有:《四景山水图》卷及《天女献花图》卷,现藏故宫博物院;开禧三年(1207)作《罗汉图》轴和嘉定三年(1210)作《醉僧图》轴,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雪山行旅图》轴藏四川省博物馆;《中兴四将图》卷传为其所作,藏中国历史博物馆;此外还有《西湖春晓图》、《便桥见虏图》、《醉僧图》、《溪亭客话》等。
《十八学士图卷》(又名《十八学士登瀛图卷》
设色绢本长卷,纵44.5厘米,横182.3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收录于《石渠宝笈三编》。
http://s13/mw690/003BCy7agy6MopzjxnKbc&690
此图并无作者名款,旧传为刘松年仿周文矩所作的摹本。周文矩《十八学士图》原作已佚。卷首有董其昌题跋:“五代周文矩有《十八学士图》,宣和画谱载,此乃刘松年所摹。前辈题跋之,款详。丙寅日得于京郊,因观。其昌。”
史载唐武德四年(621)以秦王李世民为天策上将,位在王公之上。世民以天下渐平,乃于宫城西开文学馆,罗致四方文士。有杜如晦、房玄龄、于志宁、苏世长、薛收、褚亮、姚思廉、陆德明、孔颖达、李玄道、李守素、虞世南、蔡允恭、颜相时、许敬宗、薛元敬、盖文达、苏勗十八人,分为三番,每日六人值宿,讨论坟籍,商略古今,号曰十八学士。使阎立本画像,褚亮作赞。当时天下士夫,以入选为无上光荣,名之曰「登瀛洲」。因是《十八学士图》又名《登瀛洲图》。有关于十八学士的图像,自唐阎立本受命画《秦府十八学士图》以来,即为各代画家竞相仿效的题材,历代多有传本。
http://s13/mw690/003BCy7agy6MopBCqyEcc&690
http://s6/mw690/003BCy7agy6MopBNFgp45&690
http://s11/mw690/003BCy7agy6MopBXS4i3a&690
http://s4/mw690/003BCy7agy6MopC9iefb3&690
此图卷末的山水屏风后有红色案几一张,上有一瓶,瓶中插有两支红珊瑚。瓶前横置古琴一张,虽有绸布半掩,琴徽仍清晰可见。
《十八学士图卷》
刘松年(款),设色绢本长卷,纵28厘米,横437.03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http://s8/mw690/003BCy7agy6MopG6qy3f7&690
这幅同名同题材作品,与上一张临摹周文矩的《十八学士图》有着巨大的差别,即画中出现了青绿山水,从原先的“庙堂”走向了“野外”。十八学士已经由原来的政治象征身份转变成为文人士大夫。让文人卸下了“政治角色”,使他们处于在野走向山林,游艺于琴棋书画之中。闲隐生活表达的是中国文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理想化信念。
全图以长卷展现了游园、读画、观书、对弈、宴乐、抚琴等场景,描绘了十八学士集聚园林,文酒相会的盛景。
http://s10/mw690/003BCy7agy6MopKr8BH29&690
卷尾处诸多楼阁时隐时现,梧桐、芭蕉、奇石掩映之中的亭台,宛若建于仙山之上。其中一名学士坐于琴桌前专心操缦,两位大佬级别的学士则在对面认真欣赏。亭台内陈设典雅,亭台外一童子手举托盘,拾级而上,另一童子则东张西望,顾盼流连。
http://s5/mw690/003BCy7agy6MopLZlE8f4&690
宴乐共由六名女伎乐手组成。从右往左分别是琵琶、箫(或尺八)、拍板、笙、横笛,最左边的一位女伎则怀抱着一件看上去属于弦乐器的物件。
在诸多古画中,经常可以见到这种类似于琴,而尾部向下折翘的弹拨乐器。本图描摹得非常清晰,显然与古琴无关,也基本可以排除是秦筝或是卧箜篌。
笔者起初认为这或许是雅琴。《左传·襄公二年》:“初,穆姜使择美檟,以自为榇与颂琴,季文子取以葬。”
杜预注:“颂琴,琴名,犹言雅琴。” 孔颖达疏:“琴瑟必以歌诗,诗有《雅》《颂》,故以颂为琴名,犹如言雅琴也。”
杨伯峻注:“据宋聂崇义《三礼图》,颂琴长七尺二寸,广尺八寸,二十五弦。穆姜制此以殉葬。《文献通考·俗乐部》亦有记载颂琴。
然而至今我们无法见到任何有关雅琴的图片资料。
之后在琴友的帮助下,判断其为筑。
原因如下:
(一)筑在魏晋南北朝时曾是相和歌的伴奏乐器。而在唐朝则用于雅乐,之后失传。
(二)关于筑的形制,历来文献记载不同。《汉书·高帝纪》应劭注:“状似琴而大,头安弦,以竹击之,故名曰筑。”颜师古则说:“今筑形似瑟而颈细也。”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记载筑为五弦,《隋书·音乐志》中记载筑为十二弦,宋陈旸《乐书》载:“筑之为器,大抵类筝。其颈细,其肩圆。以竹鼓之,如击琴。然又有形似颂琴,施十三弦。”
(三)在《东亚乐器考》一书中有 “筑”的配图,尾部明显有相同向下折翘的形状。
http://s4/mw690/003BCy7agy6MopP1mld83&690
笔者内心多少仍有存疑之处,在多数表现尾部折翘乐器的古画中,对演奏者指法的描摹,基本上都类似于琴的弹拨,而并非类似于筑的“击”。
另附:拍卖市场上两张同样主题的托款作品:
(一)《十八学士图 》手卷
绢本长卷,纵54厘米,横570厘米。
http://s16/mw690/003BCy7agy6MopSQoaj7f&690
引首:宝庆元年仲春上浣,浦城真德秀并书。钤印:德秀(朱)、焦林(朱)。款识:嘉定二年春刘松年绘。
题跋:
1、国子祭酒许衡拜手题。钤印:许衡之印(白)。
2、延佑二年秋日,蒙田衍奉题。田衍私印(白)、吾本江上渔翁(白)。
3、渔阳困学鲜于枢。钤印:困学斋作(朱)。
4、侍书蒋廷晖同雍溪凌晏如观于木天清署。蒋廷晖印(白)、寿珠堂印(朱)收藏印:方氏世宝(朱)、宜田曾观(朱白)、江氏家藏世宝(白)、方观承(朱)。
在2011年上海大众拍卖有限公司的《新海上雅集》5周年大型艺术品拍卖会 “海外回流——书画专场”中,估价12万,最终成交价为63.25万元。
长卷居中位置的青绿山水屏风前,一学士坐于床榻之上,盘腿抚琴。另一学士坐于石凳之上认真倾听,背后站有两位童子待侍。
(二)《十八学士登瀛图》 手卷
纵30厘米,横484厘米。题识:画院待诏刘松年绘。后附太原王守、五湖居士陆师道、延陵吴奕等人的鉴定题跋。
http://s16/mw690/003BCy7agy6MopWpJODaf&690
在2012年北京维塔维登国际拍卖有限公司的春季艺术品拍卖会上,估价8—12万,最终成交价为9.2万。
http://s10/mw690/003BCy7agy6MopXYm7vd9&690
同样在长卷居中位置有一处描写了古琴。屋外长有三株高大的青桐,屋内一学士坐在一张超长的红木琴桌前弹琴,对面坐在石凳上的另一学士抬起了头,好像还有些互动交流,床榻之上一体型壮硕的长者仿佛正沉浸在琴声里,一旁调皮的童子则在侧耳偷听。
《西园雅集卷》
刘松年绘,设色绢本长卷,纵34厘米,横191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http://s1/mw690/003BCy7agy6Moq0dc1qe0&690
西园为北宋驸马都尉王诜之第,当时文人墨客多雅集于此。元丰初年王诜曾邀同苏轼、苏辙、黄庭坚、米芾、蔡肇、李之仪、李公麟、晁补之、张耒、秦观、刘泾、陈景元、王钦臣、郑嘉会、圆通大师(日本渡宋僧大江定基)十六人游园。苏轼是宋代著名诗人、文学家、书画家。京中文人学士围绕在苏轼周围,拥戴他为文坛盟主。史称“西园雅集”。众人皆认为堪与晋代王羲之“兰亭集会”相媲美。
此幅《西园雅集卷》将宋代雅士高僧十六人分为四组:王诜、蔡肇和李之仪围观苏轼写书法;秦观听陈景元弹阮;王钦臣观米芾题石;苏辙、黄庭坚、晁补之、张耒、郑靖老观李公麟画《陶潜归去来图》;刘泾与圆通大师谈无生论。
全图虽然并无人弹琴,但在四个场景中则分别出现了七张琴。
http://s4/mw690/003BCy7agy6Moq2t1VV03&690
场景一:王诜、蔡肇和李之仪围观苏轼写书法时,左边一年长的奴仆和右边一年幼的童子怀中各报着一张琴。
http://s4/mw690/003BCy7agy6Moq4h0fF43&690
场景二:一群人抬箱过桥,走在最后的一个文人模样的人,携带一张套有红色琴衣的琴,与后面的尾随者正在窃窃私语。
http://s12/mw690/003BCy7agy6Moq7Nkdt3b&690
场景三:秦观听陈景元弹阮时,面前一位仆人和两位童子中,有一人怀抱一张同样着有红色琴衣的琴。
http://s9/mw690/003BCy7agy6MoqaGPz258&690
场景四:苏辙、黄庭坚、晁补之、张耒、郑嘉会在观李公麟画《陶潜归去来图》时,两棵古松之下的石床一侧,并排放有琴两张,一张浅色、一张红色,红色那张夺人眼球,格外醒目。旁边还有一童子也怀抱一琴。
传世绘画作品中“西园雅集”的体裁,被诸多画家所涉及。
《溪亭客话图》
设色绢本,立轴,纵
119.8厘米,横38.5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http://s12/mw690/003BCy7agy6QYvoOhqbab&690
画面极其精致,描绘了远山近水。山峰耸立,直入云霄。流水潺潺,上有溪亭。严格说应是水榭。屋外一颗巨松,遮天蔽日。溪亭内两位高士想谈甚欢。桌上瓶中有插花,最重要的是明显有一张古琴横亘其中。屋外即将踏上石桥的蓝衣童子,怀中同样抱着一张着红色琴衣的古琴。笔者展开想象的翅膀,来客或为鉴琴而来。
http://s14/mw690/003BCy7agy6QYvqpDqtfd&690
附:(一)民国仿品:
http://s14/mw690/003BCy7agy6QYvsjzMF9d&690
遗憾地是仿者居然将屋内桌上的琴给临仿丢了,可见民国画匠对琴已是相对陌生了。
http://s15/mw690/003BCy7agy6QYvu2kmqae&690
(二)民国明信片:
第一时期故宫信片甲五12《(宋)刘松年溪亭客话》(黑白印刷)。
http://s10/mw690/003BCy7agy6QYvvrbbX49&690
为了使更多的国人了解宫中的国宝,弘扬灿烂的中华文明,满足广大旅游者的需求,故宫博物院多次印行了明信片。这些明信片可分为两个时期:即从博物院成立的民国14年至民国23年9月,此为故宫博物院时期,简称第一时期;从民国23年“双十节”至新中国成立以前为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时期,简称第二时期。无论在何种时期,明信片的形制相同或相近,即高9厘米,宽14厘米;正面为横式,背面为竖式。背面均印有博物院藏的书画精品。因曾多次印制,故有直角者,也有圆者。
第一时期。正面上题“故宫信片”,款署“故宫博物院印行”,字迹浅蓝或浅绿。分为若干组先后印行,并以“甲”“乙”“丙”等区别,每组100枚,组的编号印于背面左下角。
第二时期。有民国23年“双十节”印行者,上题“故宫博物院成立第九年纪念信片”,款署“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印行民国23年‘双十节’”,字迹深蓝。
《听琴图》
绢本扇面,刘松年(传)。纵
23.8厘米,横24.6厘米。现藏于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
http://s7/mw690/003BCy7agy6RnGeVkxg76&690
画面上一角苍松、半边竹石,呈绕抱之势,强化了圆构图的向心式布局。松下二高士,一焚香抚琴,一侧耳聆听,相向而坐。人物须眉毕现,神色怡然。画右下巧设一侍童,藉以打破画中心的对称格局。衣纹以兰叶描出之,顿挫分明。截景构图、人物画法皆为南宋院画风格,松根处落款“刘松年”。
此图虽然只是传为刘松年所作,然而史上刘松年一定是画过不止一张《听琴图》。譬如明书画收藏家、藏书家、文学家张丑写过:“刘松年《老子出关图》……树石潇洒,人物古雅,品在《听琴图》上”。而清代收藏家吴昇写过:“刘松年《听琴图卷》……山岚清远,平坡点翠,林亭空旷,松筠映发,神韵秀润,清逸不带院气,故可贵也”。
另附:拍卖市场上的一张托款作品:
《松林抚琴图》
立轴绢本,纵88厘米,横61厘米。
http://s13/mw690/003BCy7agy6Moqdogy04c&690
款识:刘松年画。
钤印:乾隆御览之宝(朱文)、乾隆鉴赏(白文)、石渠宝笈(朱文)、三希堂精鉴玺(朱文)、宜子孙(白文)、御书房鉴藏宝(朱文)、商山宋氏收藏图书(朱文)。
在2012年北京泰和嘉成拍卖有限公司春季艺术品拍卖会上,估价8-15万。最终成交价不详。此图看似古旧,实则后人作伪。
飞瀑流泉,苍松古柏。高士童子,煮茶鸣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