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弹琴论道
弹琴论道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849
  • 关注人气:29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画中琴张礼臣墓(唐)

(2014-08-30 12:02:45)
标签:

舞乐图

张礼臣墓

卧箜篌

古琴

秦筝

分类: 书画

    佚名屏风设色绢画《舞乐图》1972年出土于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230号墓(张礼臣墓)。随葬屏风画共有六幅,每张图的尺寸纵为51.5厘米,横为25厘米。现收藏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张礼臣(655—702),从墓中出土的《大周游击将军上柱国张君(礼臣)墓志铭》来看,是高昌望族、著名的高昌左卫大将军张雄之孙。生前未担任任何官职,去世后被追赠为“游击将军”。

    出土的这一叠六曲舞乐屏风,有残缺。每曲屏面上绘一人像,其中有二舞伎、四乐伎,相邻两曲人像相对而立。

http://s16/mw690/003BCy7agy6LE56xPL96f&690
    二舞伎中一像已残损,只存双履,另一像基本保存完好,仅残右臂。舞伎发挽高髻,额描雉形花钿,红裙曳地,足穿重台履。左手上屈轻拈披帛,可看出挥帛而舞的姿态。右手残损。人物修长清俊,笔法流畅细腻,设色鲜丽浓艳。人物面部运用了晕染技法,表现出娇嫩的肤色,代表了初唐末盛唐初仕女画的最高水准。

    四乐伎中残损较多,残片上尚有飞鸟和按在木琴上的右手。

http://s8/mw690/003BCy7agy6LE59wVDNf7&690
    本文重点关注的是其中一张怀抱乐器的仕女图。

    所抱乐器从形制上看初以为是古琴,细数琴弦貌似也是七根弦。但是从弦柱上来看,显然可以断定不可能是琴,当然也不可能是弦数远多于此的瑟。

http://s12/mw690/003BCy7agy6LE5eMDkDdb&690
    会是秦筝吗?

    据史料记载,秦筝在汉、晋以前为12根弦,唐、宋以后增为13弦,明、清以来逐渐增至15至16根弦。

    显然也不是秦筝。

http://s5/mw690/003BCy7agy6LE5jCHGIe4&690
    事实上仕女抱着的是一张箜篌,且是箜篌中的卧箜篌。

    卧箜篌与琴瑟相似,但有品,盛行于汉至隋唐,宋代后失传。 

    远在春秋战国时楚国就已经有和琴、瑟相像的卧箜篌了。汉代卧箜篌被作为“华夏正声”的代表乐器列入《清商乐》中,当时有五弦十余柱,以竹为槽,用水拔弹奏,不仅流行于中原和南方一带,还流传到东北和朝鲜。汉代流行这种乐器,在诗词中亦经常用到,如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中即有“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史记.封禅书》:“于是塞南越,祷祠太一、后土,始用乐舞,益诏歌儿,作二十五弦及空候琴瑟自此起。”

http://s13/mw690/003BCy7agy6LE5lCKpmdc&690
    唐代杜佑《通典》载箜篌是“汉武帝使乐人侯调所作,以祠太一。或云侯晖所作。其声坎坎应节,谓之坎侯。……旧说一依琴制。今按其形,似瑟而小,七弦,用拨弹之,如琵琶也。”说的就是这种属于琴瑟类的卧箜篌,卧箜篌虽然与琴瑟形似,但其长形共鸣体音箱面板上却有像琵琶一样的品,这是它与琴瑟在形制上相异的主要特征。

    卧箜篌还曾用于隋唐的高丽乐中,以后在我国日渐销迹,至宋代后失传。但卧箜篌在朝鲜却得以传承,经过历代的流传和改进成为今日的玄琴。辽宁辑安(今吉林集安)高句丽壁画所弹之乐器即是卧箜篌。而日本卧箜篌则是由当时百济国(朝鲜古称)传入,世称百济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