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弹琴论道
弹琴论道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849
  • 关注人气:29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画中琴•武梁祠画像石(东汉)

(2014-07-10 12:21:18)
标签:

广陵散

古琴

聂政刺韩王

武梁祠

画像石

分类: 书画

    画像石是中国古代墓葬装饰中的一种艺术形式,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而山东作为画像石的主要产地,其无论是画像石种类,还是数量乃至内容、技法等,在中国所发现的画像石领域里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武梁祠是东汉时期的一座小祠堂,位于山东省嘉祥县纸坊镇武翟山北麓,建于东汉晚期的桓灵时期(公元147—189年),武梁祠经数十年间陆续建造而成。因黄河改道,石室零落,部分没入土中,清乾隆五十年(1785),黄易等掘土发现了画像石等。

    武梁祠画像石由武氏家族墓葬的双阙和四个石祠堂的六块石刻壁画组成,所以一般又称“武氏祠画像石”,其中以武梁祠最早,故世称“武梁祠画像石”。

http://s9/mw690/003BCy7agy6KkLei7TW18&690
    画像石的内容所为历史人物、神仙故事,以及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场景。画像主要采用凿纹减地平面线刻技法,人物外留有平行凿纹。其风格浑朴凝重,精丽传神。在汉代石刻中,是一组年代明确且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作品,为研究汉代社会历史和石刻艺术的重要资料,在国内外素享盛名。

    祠堂的主要内容安排在正面的后壁和左右两壁。从设计意图看,作者将东西后三面墙壁的画像分成上中下三大部分。上层位于左右两壁的山墙尖顶三角部分,是神仙的世界,东王公和西王母高高在上,各居一方;中层是古圣先贤和历史故事;下层主要是表现墓主现实生活的出行拜谒画面,同时也夹有部分历史故事。三层之间以联弧、菱形等花纹区分出不同时空。整个画面以一座带双阙的楼阁为中心,将现实生活放在下部,神仙之类放在上部,中间穿插着历史故事和人物,祥瑞则安排到祠顶。

    历史故事类画像按其不同内容而被相对集中在一起,与三皇五帝共处一个空间的是表现孝义、节烈的人物和故事。与墓主人前后左右鸡犬相闻的则是忠臣烈士。孝义方面有“丁兰刻木”、“老莱子娱亲”、“闵子骞敬事后母”、“曾参孝母”、“邢渠哺父”、“伯俞伤亲”、“董永佣耕养父”、“孝子魏汤”、“杨伯雍义浆”、“孝孙原毂”、“三州孝人”、“休屠王敬母”等某种名孝子贤孙的故事;节烈人物和故事是“京师节女”、“齐义继母”、“梁节姑姊”、“楚昭贞姜”、“无盐丑女”、“鲁义姑姊”、“秋胡妻”、“梁高行”。忠臣义士则有为国家或故主舍身尽忠的“荆轲刺秦王”、“专诸刺王僚”、“曹子动桓”、“聂政刺韩王”、“豫让刺赵襄子”、“要离刺庆忌”、“蔺相如完璧归赵”以及“范睢和须贾”和终解仇怨故事。

http://s4/mw690/003BCy7agy6KkLhbtrZ13&690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武梁祠画像中笼罩着十分浓郁的“忠”、“孝”思想。所以要这么做,其根本目的恐怕在于教育和戒示后人。希望后人们象丁兰那样,视死如生;象老莱子那样,活到老,孝敬到老。另外,对于还活着的妻妾们,也希望她们效法秋胡妻、楚昭贞姜那样,从一而终,以身守节。至于那些宾客仆从们,也要效法荆轲、豫让们,忠贞不二,必要时以身报主。

    东汉武梁祠画像石,这是美术考古史上所见与古琴和古琴演奏方式相关的最早的图像资料,可以称之为中国古琴艺术第一图。早在北宋时期赵明诚所著之《金石录》,就收录了祠内石刻画像拓片五卷,并称赞其“文词古雅,字画遒劲可喜。”关于古琴的画像就在该祠东壁,榜题为“韩王聂政”。据此可知,画像所描绘的就是聂政刺韩王的故事,但似乎与《史记•刺客列传》和《战国策》中聂政的故事有所不同,而与蔡邕所著之《琴操》一致。其区别就在于前者没有提到琴。《琴操》在介绍古琴曲《聂政刺韩王曲》的创作背景时说:聂政的父亲因铸剑逾期而被韩王杀害,决心刺杀韩王,为父报仇。第一次行动失手之后,潜入深山拜师学琴十年之久,琴技终于达到了神妙的境界。为了避免连累家人,聂政漆身毁容,吞炭变音,回到韩国都城,当街鼓琴,观者成行,马牛止听,以闻韩王。于是韩王召政弹琴,而政则藏刀于琴箱内。正当韩王听得如醉如迷之时,聂政出其不意,猝然拔刀刺死韩王,实现了报仇雪恨的宿愿。据说嵇康临刑所奏之《广陵散》,就是根据《聂政刺韩王曲》改编而成。武梁祠画像中,韩王坐在王座上,聂政则跪坐于对面,右手抚琴,左手执刀刺向韩王,整个画面极具张力,紧张得能让透不过气来,仿佛能从激越的琴声感受到一股森然杀气。不过,我们的重点是在图中一个细节上,即它所描绘的古琴的演奏方式:演奏者席地跪坐而置琴于膝。这是从先秦到汉唐最为典型的古琴演奏方式。    http://s13/mw690/003BCy7agy6KNifCjcE1c&690
    从武梁祠中的《聂政刺韩王》汉画像石上,还可以看出画里的这张琴非常短。琴的发展是由短到长,琴在短的时候会丧失其部分音乐的功能。

    古琴早期的功用主要是教化,还不是艺术层面的乐器。而琴的定型与艺术上的发展应该是在东汉晚期。例如汉代著名的古琴家桓谭就公开承认自己不爱先王之乐而爱好新声。而汉末的蔡邕曾经创作过《蔡氏五弄》,这都说明汉代是艺术琴乐的发端。

http://s14/mw690/003BCy7agy6KkLkywtned&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