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酉阳杂俎》说起

(2017-02-16 10:34:54)
标签:

酉阳

逍遥子

杂谈

捉鬼

文化

分类: 读易心得篇

    http://s7/bmiddle/003BBO2Azy78P5xnztI36&690


      今天癸酉日,易友所赠的两本书收到了,分别是《酉阳杂俎》和《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酉阳杂俎》是唐代笔记中一部别具特色的重要之作。此书分别辑事,鲁迅先生称其“或录秘书,或叙异事,仙佛人鬼,至以动植,弥不毕载,以类相聚,有如类书。虽源或出于张华《博物志》,而在唐时,则犹创之作”;“所涉既广,遂多珍异,以世爱玩,与传奇并驱争先矣”《中国小说史略》。

    今年又为丁酉年,丁酉正好为酉阳之象。所以酉年酉日拿到这本《酉阳杂俎》还是蛮巧的。今日有兴,身为爱好《易经》文化的我当然是想谈点有关鸡的那些事。

 一、公鸡真的能辟邪吗?

     在我们的民间信仰中,关于公鸡辟邪的由来还是有它的存在意义哦!据说,雄鸡能牵引太阳,有驱邪通天的神性,鸡啼则与光明相辅相成,所以无论在红白二事、驱邪和占卜上,鸡也占了一个重要角色。民间除了会在祭祀时鸡还神外,古时更会用生鸡来代替死人拜堂,不过,要数到最特别的,莫过于用鸡来辟邪了。

     大约魏晋之时,鸡开始成为守门辟邪的神物。晋代《拾遗记》讲鸡能辟邪,“使妖灾群恶不能为害”,“魑魅丑类,自然伏退”;并记当时风俗:“今人每岁元旦,或刻木铸金,或图画,为鸡”,置于门窗上。南朝《荆楚岁时记》载正月初一习俗:“贴画鸡户上,悬苇索于其上,插桃符其傍,百鬼畏之。”这与将正月初一称为鸡日,与迎新年贴酉的古俗,相互融会,成为容量颇大的文化单元。这种风俗一直传承至今,山西大同一带乡村,仍保留着春节门上贴剪纸大公鸡的古俗。大江南北,都有《鸡王镇宅》传统年画,是张贴于室内的。画面上大公鸡金距花冠,一身正气,昂首衔虫,表示辟邪。

   二、鸡何以能辟邪?

      民间认为鸡是逐阴导阳的祥瑞之物。宋代《太平御览》说,太阳出,雄鸡啼,因为“阳出鸡鸣,以类感也”。鸡被古人称为“阳精”——太阳之精,而邪恶魑魅都是见不得阳光的阴暗丑类,对于鸡的一身正气,自然避之惟恐不及了。


http://s14/mw690/003BBO2Azy78P5AyPQFdd&690

       三、鬼畏鸡鸣

      早在东汉时代,就有鬼闻鸡鸣而退缩的说法。《古文苑》卷六载王延寿《梦赋》云:“于是鸡天曙而奋羽,忽嘈然而自鸣,鬼闻之以迸失,心#怖而皆惊”。袁枚《新齐谐》卷八《鬼闻鸡鸣则缩》更写得活灵活现:“忽鸡叫一声,两鬼缩短一尺,灯光为之一亮。鸡三四声,鬼三四缩,愈缩愈短,渐渐纱帽两翅擦地而没。”

  从周易角度去理解,鸡为酉,天干为辛,为辛酉之象,鸡鸣则辛酉巽宫鬼爻发动,与辛卯相应,卯时也即日出之时,卯为雷,卯在汉易十二辟卦为雷天大壮卦,为阳多阴少,鬼是阴物惧阳,在道教文化中,有雷部诸神和五雷法,可见雷有驱鬼之象,故鸡鸣与卯(雷)相应,故鬼畏鸡鸣。

     辛酉为巽宫鬼爻,在这里也说点关于鬼的题外话,鬼还怕唾沫,至于鬼畏唾沫这个鬼界的秘密,最早是由宋定伯捉鬼故事中那个缺少心眼的鬼泄露出来的。

     四、宋定伯捉鬼

     宋定伯捉鬼:南阳地方的宋定伯年轻的时候,(有一天)夜里走路遇见了鬼,问道:"?"鬼说:"()是鬼。"鬼问道:"你又是谁?"宋定伯欺骗他说:"我也是鬼。"鬼问道:"()要到什么地方去?"宋定伯回答说:"要到宛市。"鬼说:"我也要到宛市。"(他们)一同走了几里路。 鬼说:"步行太劳累,可以轮流相互背负。"宋定伯说:"好。"鬼就先背宋定伯走了几里路。鬼说:"你太重了,恐怕不是鬼吧?"宋定伯说:"我刚死,所以身体(比较)重。"轮到宋定伯背鬼,(这个)鬼几乎没有重量。他们像这样轮着背了好几次。

http://s11/mw690/003BBO2Azy78P5uMStY9a&690

     宋定伯又说:"我是新鬼,不知道鬼害怕什么?"鬼回答说:"只是不喜欢人的唾沫。"于是一起走。在路上遇到了河水,宋定伯让鬼先渡过去,听着它一点声音也没有。宋定伯自己渡过去,水哗啦啦地发出声响。鬼又说:"为什么有声音?"宋定伯说:"我刚刚死不久,是不熟悉渡水的缘故罢了,不要见怪。"一路上,快到宛市,宋定伯便把鬼背在肩上,紧紧地抓住它。鬼大声惊叫,恳求放他下来,宋定伯不再听他的话。(宋定伯)把鬼一直背到宛市中,才将鬼放下在地上,鬼变成了一只羊,宋定伯就卖了它。宋定伯担心它再有变化,就朝鬼身上吐唾沫。卖掉得到一千五百文钱,于是离开了宛县的集市。当时石崇说(过这样的话):"宋定伯卖鬼,得到了一千五百文钱。"


 后来的鬼故事中,大都接受了这一说法,并且添枝加叶,说得越来越生动了。《睽车志》卷一、《夷坚三志》辛卷二“永宁寺街女子”、《太平广记》卷242《萧颖士》(原出《辨疑志》)、钱希言《狯园》卷十三等书中,都有这一类的故事。姚旅《露书》卷六甚至说:“鬼不畏符只畏唾”,显出唾液治鬼的无上法力。


     人谁无唾?有此利器随身,日常独行,夜路遇鬼,都大可不必多惧也。清黄钧宰《金壶七墨·金壶浪墨》卷一中,陈在衡遇到的鬼就怕被人啐,再啐而缩其半,三啐则随之而灭。面对鬼物,唾液几乎无往而不利。,非但鬼惧怕唾液,其他一些由巫术变化而来的纸人,道行可能还在鬼物之下,自然会更怕唾液。蒲松龄照此思路推演,描写唾之为用,更加“神乎其技”。《聊斋志异》卷六中的《素秋》,是个亦仙亦鬼的人物,能够以帛剪小人,变出婢媪之类,供其在宴客之时驱遣。不料,宴席终了,婢媪正忙着撤去桌上的杯盘,客人俞公子忽然咳嗽,唾沫星子飞溅到侍婢的衣服上,“婢随唾而倒,碎碗流炙”,随即现出原形:“仅四寸许”的“帛剪小人”。这幕唾液击人的情景,简直象武侠小说的“沾衣十八倒”,太厉害啦!


    唾液,中医上被称为金津玉液,《本草纲目》记载:“人有病,则心肾不交,肾水不上,故津液干而真气耗也。”李时珍指出:“津液乃人之精气所化。”古代医学家认为“津”系“精”所化,精盈则肾水上升,化为津液,津液再予咽下,能润心,使心火免于过盛,水火相济,阴平阳秘谓之“自饮长生酒”。因此,古人常以吞咽津液达到祛病强身、益寿延年之效。在卦象上,唾液为肾水所化,为坎卦,坎卦二阴夹一阳,阴中之阳为真阳,为真火,鬼惧唾液大概是唾液中含有阳火的原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路边趣谈
后一篇:精准解梦 二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