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南阳访古之352】今又重阳(下)千年诗情菊花山(A)

(2018-10-24 16:52:20)
分类: 南阳访古

浩荡李青莲,清狂孟襄阳,当地各至菊潭上,风流对酒倾壶觞。”
阅尽唐宋元明清的千年轮回万事云烟菊潭菊花山和那漫山的野菊花依旧每年将历史的章节濡染的璀璨金黄

菊花是盛开在重阳节的重要时令物种更是典型的文化标识
辞海记曰:“植物名通称菊花多年生草木秋季开花头状花序大小颜色不同原产中国西峡为著名观赏植物”。

丹水菊花山久负盛名今山下对岸的石盆岗即为隋文帝开皇3年始设唐玄宗开元24年即公元736年复设并迁此的古菊潭县治所旧址历史久远古碑林立古名石碑岗今名菊花村


班固汉书·地理志:“析有菊水出析谷”;郦道元水经注亦云:“菊水出西北石涧山芳菊谷水出析谷。。。溪旁悉出菊草溪涧滋液极甘美东流入湍”;《艺文类聚也记载到郦县北五十里有菊溪源出县北五十里石涧山东南流会湍水两岸多甘菊。”
即为今西峡前身石涧山即菊花山自古为赏菊圣地呈千年胜景


20171028正逢重阳节,【访古寻踪第48寻访别公墓·后寨·菊花山来到了这里
这次寻访既是两年前抗战胜利70周年时访古寻踪第24丁河·重阳·西峡口的延续也是深藏群山深处在抗战中发挥巨大装备保障作用的别廷芳造枪厂第一次露出真容这更是重阳的登高怀远


史料记载元代以后菊花山又修建古楼三寿洞竹林七贤祠七高祠)、李孟祠金水寺祖师庙等规模恢宏
秋深万菊傍溪垂甘谷名从抱朴知霭霭云封三寿洞娟娟日照七高祠。。。”,从这首明代早期诗人许宸的诗中三寿洞七高祠等古建筑群就依然坐落山中


菊花山半腰之中有菊花洞前有菊花潭这潭便是菊潭这也是内乡文化的重要源头
据说菊潭水面漾漾可以泛舟内乡古八景的菊潭秋月便指此处且正是重阳月夜的真实写照时菊花倒浸秋潭水但见月照小潭如玉沉水菊香潭碧山色月光相映成辉


根据民间传说岸边山菊茂盛潭水清冽甘甜菊花圣母就在菊花洞中修行她每天除修炼外就与菊花仙子和漫山遍野的山菊花为伴
有一年瘟疫突发死人无数无药可医菊花圣母得知后在农历九月九这天采摘含苞待放沾满晨露的山菊花带着菊花潭的山泉化作一位慈祥的中年妇女来到村子里用菊花潭水煮菊花得茶挨家挨户让人们饮用很快医好了人们的病她又教会当地百姓用菊花治病保健养生
玉皇大帝得知此事赞赏菊花圣母的恩德召入天庭位列仙班
当地百姓感念菊花圣母拯救黎民的恩德在菊花洞为菊花圣母塑像世代供奉


另一篇菊花姑娘的传说则又上溯到更早的时间当地一位姑娘随父上山采药中毒无意间吃了菊花除去毒素遂大量种植菊花某年村内瘟疫蔓延姑娘将菊花投入潭中让人们饮用潭水避瘟防疫
从此人们将此潭唤作菊潭”,把姑娘奉为菊花姑娘”,把祛除瘟魔的这一天叫做重阳节


而在内乡文化志这段简短的传说更加惨烈瘟神是弟兄两个菊花姑娘和邻居孩子丹桂自小青梅竹马在斩瘟除魔的生死搏杀中丹桂阵亡鲜血流淌成河成为丹水菊花姑娘的眼泪滴落成菊潭汇成菊水
妹妹找哥泪花流菊花姑娘漫山遍野寻找丹桂时撕心裂肺的喊叫和与瘟魔决一死战时的呐喊成了重阳喊山习俗的源头


菊潭之菊小而香系中草药上品曾为贡品上呈”,这便是全国菊花三大门派之中的黄白菊与其他入茶的杭白菊和观赏的大立菊不同黄白菊为药菊性微寒味甘苦能疏风清热平肝明目
菊潭又称不老泉关于菊潭菊水之甘香灵验以菊花水为饮以祛病养生的典故史料多有记载

东汉应劭风俗通写到:“其山有大菊谷水从山下流得菊花滋液味甚甘美谷中三十余家不复穿井皆饮此水上寿百二十岁中寿百岁下寿七八十”;《抱朴子亦记曰:“汉司空王畅太尉王宽太傅袁忱皆为南阳太守常使郦县送菊水四十斛以为饮食诸公多患风痹与眩晕皆得愈。”
隋唐郦县县令王政在任上沐浴自饮菊水半年后白发变黑发枯脸变童颜验证菊水妙用成为历史宝典
乃至郑板桥亦久仰其名作诗咏甘菊》:“南阳甘菊家家有万古延年一种花八十老人勤采啜定叫霜鬓变成鸦”。


明朝李蓘也曾挥毫泼墨:“甘菊之下潭水清上有菊花无数生谷中人家饮此水能令长寿皆百龄汉家宰相亦不俗月致洛阳三十斛遗踪无没无处寻夜雨春水长荆谷”。
从谷中百姓到郦县县令从南阳太守又到汉家宰相皆饮用此水以颐养天年这不啻于是流传四方的口碑美誉故汉荆州记赞叹曰:“胡广久病风赢饮菊潭水多寿菊之贵重如此是岂群芳可伍哉?”
但有一点估计李蓘对此前朝旧事没有寻访到位其诗中写到月致洛阳三十斛”,而据后汉书地理志记载诗中的主人公太傅胡广久患风羸休沐南阳饮菊水而愈。”


安乐寨古称安乐乡安乐郡安乐侯国。《新野地名志释读到:“安乐乡在今县城北15公里樊集乡安乐寨东汉建和元年即公元146年封胡广育阳安乐乡侯”。
万事不理问伯始天下中庸有胡公”。胡广官至三公位及人臣历事东汉安帝顺帝冲帝质帝桓帝灵帝重阳公主传说中公主的哥哥李娘娘的亲生儿子刘保就是汉顺帝


史料记载顺帝欲立皇后但后宫四位贵人都很得宠顺帝想以抽签的办法求神来选定胡广与尚书郭虔史敞上疏建议选取良家之女顺帝于是立梁氏为后但也因此埋下了外戚专权党锢之祸
也就是这一年的冬天涅阳人尚书令左雄奏请议改察举之制胡广与郭虔史敞又上书驳之不过这一次顺帝采纳了左雄的主张并颁诏实行
公元147胡广以病逊位回到安乐乡取甘香菊水长期饮用治疗风疾五年之后年届六十二岁的胡广延揽蔡邕成为其得意门生其逝后蔡邕亲撰碑文两篇颂之记之


穰东太子岗也称太子坡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陈后主陈叔宝幼为周师年居留穰后归为陈太子坡盖以后主得名”,现在是一处国家级新石器时代遗址
太子岗上太子出”,一直以来这里就传出要出太子的吉相但每每便会有朝廷的官兵来此一通挖掘据说不仅找到几块红色的陶片鹿角的兽骨或打制的石器还真的挖断了骑马石人的脑袋

今太子岗南有一古冢俗名金鸡冢墓前旧有碑刻依稀可辨言曰此为涅阳人左雄之墓
这又触发了邓州穰东与镇平侯集古涅阳之争


引起争论的还有医圣张仲景邓州人说张机是穰东张寨人镇平人称医圣家就在遮山张湾村并都勒石以记
访古寻踪第八站·古道行之西南官道在穰东张仲景故里雕塑旁的仲景路卫生室退休的刘医生给我画了张草图按照这张图和老乡的介绍我们复再往南来到了赵河北岸的一片高地


高地上玉米地里立有一通石碑上刻真武大帝祖师庙三殿遗址”。鲜为人知的是这片田野的旁边就是古西南官道这里还掩盖着一口古井这口井也叫菊花井

我们找到了这口老井的位置并在古道边的荒草丛中找到了一块残碑碑额赫然写着圣旨二字碑文虽已漫漶但穰地菊花井元武祖师等字清晰可辨
当地老乡说这块圣旨碑上讲的就是奉旨送菊花水至京城权宦人家饮用的事


甘菊出自内乡菊潭者佳今无山谷虽在潭淤被毁现仍存上寿洞内有一水潭”,这是清古今图书集成中的记载也就是说这个时期菊潭就已经山菊敛迹碧潭淤塞菊花山也已渐次衰败颓废至抗战时又再次被毁
今古楼三寿洞七高祠李孟祠等胜迹早已颓废并在1958年和文革中彻底荡然无存徒留诗文的字里行间和无边的惋惜嗟叹


登临菊花山山路边有一块巨石诗碑中英文镌刻着菊潭圣水:“圣水出菊潭降福除病源民间传佳话灵气赛仙丹甘泉惠乡邻童叟齐称赞名贤寻长生千古菊花山”。


沿着山径到北顶半坡间有一四角凉亭凭栏而望丹水自西北逶迤而来在山下蜿蜒向东和阳城河交汇向东南注入湍河
 

西北山坳树林中耸立着一块高大方体的革命烈士纪念碑”, 这是199071迁移至此的丹水烈士陵园
陵园依山势而建纪念碑正面镌刻革命烈士纪念碑”, 背面镌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皆白底红字镶嵌其中碑座正面镌刻着纪念碑简介背面为丹水烈士英名录”。


纪念碑后面烈士墓区中长眠着二十四位烈士其中包括随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出任安徽省金寨县县长后牺牲的白涛等十九位英烈及五位无名烈士

先烈精神千秋在英灵浩气罔顾存”,在西峡县城东南土门的烈士陵园里也有一座白涛烈士墓

在旁边我也终于找到了抗日战争西峡口战役内乡民团55名阵亡官兵合葬墓虽然这是20138月从原和他们的别司令共眠的西峡莲花岗迁到这里的但至少抗日英魂有了归依之所一战成名的内乡民团有了讲述之体


菊花山又名菊潭山海拔虽仅318但连绵起伏环翠叠青山势雄浑
而北坡下那一面立陡挂崖的峭壁鬼斧神工但见层峦叠嶂山石峥嵘呈现出峻峭秀美之状


劈山成径陡峭逼仄仅容一人我们也错肩礼让寻迹而往

山腰原有三洞一为狼洞又称白鹿原二为上寿洞三为八仙洞
今仅存上寿洞进五米宽六米高三米名为菊潭石窟原供有高约二尺五六神态各异的十八罗汉石像今石像已毁供奉神明顶有石藻井刻太极图窟内有山泉泉水含琥珀等丰富矿物质道人存水而自用


石窟前墙镶嵌明天启四年断碑两块其中一通为游菊潭胜景传记》,当地乡贤吕世豪勤勉热忱孜孜解读曰:“雕啄于薮壑歌颂于林泉。。。剪绿菊而赋新诗”。

石窟平素铁将军把门不对外开放让来此寻访或拜祭的人不胜遗憾遂有好事者题诗与壁上写到:“捏笔留诗菊洞前肝肠肺腑靠直言。。。你不纠错开洞门我还留诗做宣传”。
这一方题壁的主人公来的应该不是一次两次故才有第N次携笔带墨发自内心的这一番告白不经意间却也是菊花山千年诗情的延续

就如峭壁间石缝处仍有千年不涸的泉水点滴溢出
石窟旁边另建一室供奉菊花仙子之神位


石窟下方谷底也有小水潭泉水清纯四时外溢有乡民依旧在此取水洗浴或饮用
抗战后期为避战火河南省政府一度西迁据说时任省主席刘茂恩来到菊花山派兵把守菊潭泉水独自享用遭到当地山民嗤鼻。 

味苦谁能爱含香只自珍愿将潭底水普供世间人”。古时乡民采菊潭之水于古道之旁搭建庵棚供行人品尝解渴
但见清水入碗菊花朵朵浮现及至饮尽却又不见一瓣菊花行人纷纷称奇将此地口口相传呼为排尝馆。

而后人不明其意,清朝开设饭店,设椅褡桌裙,窗明几净,人遂称之:排场馆。又至晚清民国年间,路旁立有石牌坊,又称:牌坊馆。今地名村名亦沿用此名,传讹至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