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访古之326】三顾新野(4)当年,祖师爷相中了野柏岗这片宝地

分类: 南阳访古 |
http://s13/mw690/003BBG1jzy7jyYUxFpOdc&690
http://bbs.dahe.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002510703
高庙,是一个常见的地名。
南阳宛东有高庙,乡和村皆以庙名。其源自生活在桐河边的宋代先民于河边高台上建泰山庙、关帝庙、火神庙,尤以被称为南大庙的泰山庙庙址最高、规模最大而名。
新野东30里许,老龙沟西岸,有一高台,名曰;野柏岗。古有先民在此生活,乃是一处汉代聚落遗址。
明初战乱之后,有山西洪洞县王氏迁入,于村内高台上建祖师庙一座,巍然壮观,十里八乡遥遥可见,遂称其为“高庙”。
王氏传七世时,其二门北迁千米分析建村,以先来后到谦称“后高庙”,则那原聚落便被对应称之为“前高庙”,也仍时被简称为“高庙”。
有资料说:祖师庙始建于唐朝,宋明清历有修葺,一直香火不断。
关于道观的来历,还有一段神奇的传说:唐朝末年,有位道教信使从东山护送一尊祖师神像到西顶武当山,行至此处野柏岗时,无论人们卯足了劲如何推拉牵拽,神像都岿然不动,再也挪不动分寸。
冥冥之中,信使好像得到了某种启示,顿悟这是祖师爷相中了这块风水宝地,于是就放下神像,就地在高岗之上修建起庙观敬奉。
说来也是奇怪,这尊神像很容易的就被信众们请进了庙里。
这尊祖师神像重达两吨,为汉白玉石像,高1.4米,披发跣足,正襟危坐,雕工精细,被定为省二级文物。
因为这则传说,这里也被当地人顶礼膜拜,尊称为小北顶。
是故,刚进庙观时就看见庙门两侧敢镶嵌上这样一幅对联:山不高可金顶耸立接南xx,庙不大可神圣齐天泽东xx,横额为真武祖师道观。
又有一碑立于庙内一上岗坡的路边,并不引人注目,但其碑铭为《金顶记》。
这是新野县号白水真人的范新翔撰文,记述了祖师庙的沿革和历朝重修的经过:“悟道师祖,太和功满,五龙捧圣。。。光武龙兴,蜀帝肇始,宿星岑彭。。。师赐东山,名曰金顶。。。嘉靖壬午,供奉祖师,历数百年。。。顺治甲申,御史焦荣,重修声贤。。。”
碑记上记述嘉靖壬午年间供奉祖师,这和传说源于唐朝产生了分歧。但若不论野柏岗上是否曾有前朝古庙,祖师庙始建于明朝应为可信。
至清乾隆四十八年,这里又增建了送子娘娘殿、东西廊坊。
庙观建成后,香火不断,成为新野和周边重要的宗教活动场所。尤其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和三月三,豫鄂皖三省交界和附近的善男信女便不远百里千里来到这里祈福镶灾,也便又衍生出祖师庙盛大的庙会。
和一般庙宇道观建筑布局明显不同,祖师庙中轴线上依次只排列着灵官殿、放生池和玉皇殿。连近几年才修建的大门也偏向一侧。
而祖师殿、骊山老母殿、千手观音殿和父母殿、娘娘殿及慈航殿、土地庙等几座道观则依地势分居在几处高地,或两层楼自成一体,或三五间为一殿堂,却也没有明显的分轴线排列和规整的院落围合。
而且祖师庙各大小庙观朝向各异,似乎就是赶湾就坡,因势利导;乃至廊道相通,檐角相连。
但却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穿行其间,隐约更有一种道家大方无隅、大道无形的意境。
步入大门迎面是一座灵官殿,联曰:三眼能观天下事,一鞭惊醒世间人。
而其后面不远竟还有一座灵官殿,联曰:三眼分明观天地,一鞭威武镇玄门。
庙观神仙云集,前面沿路立有石碑十余通,记载了庙观的捐款整修及变迁历史,捐资万元的信众不在少数。捐资重修灵官殿的碑矗立在门口,看碑文,是乾明寺赵宗文大师主持集资重建并塑像的。
灵官殿内修建日期的铭记却和庙观人家惯常的用墨书写在主梁上不同,其直接写在了后坡刷白的内衬陶板上,布局奇巧,字体飘逸,颇有风范。
乾明寺是新野重要的寺庙之一,一访新野的时候曾经寻访过古城南关的乾明寺旧址,这原是阴丽华故里,宫殿廊阁巍然;明洪武年间就址建寺,依旧规模宏大,有古铜佛像等珍宝,后相继被拆毁不存。
现在的乾明寺位于溧河铺南,因为偏离了新唐古道,所以这次没有列入寻访行点。
祖师庙历史上也没有躲过浩劫:民国时期东西廊坊被毁;1956年拆除前殿,砖瓦、木料、桌、椅皆拉至高营、王楼建造学校;1958年后殿被拆除,所幸祖师神像被道众偷埋于地下,众口一心,方得以躲过锤凿炼灰之灾。
1984年,祖师像被起出运至新野文化馆,后又被转到县历史博物馆。
“圣贤有教修身可以齐家,天地无私为善自然获福。”
1992年,和470年前的嘉靖壬午年祖师爷第一次来到野柏岗一样,劫后余生的祖师像再次被运回原址归位。
1995年,当地村民王国顺、王朝贵、王开山、王安胜等人组织重建祖师大殿,并陆续修建起父母殿、送子娘娘殿、转运殿、药王殿、财神殿、关王殿、吕祖殿、千手观音殿、文昌殿、太公殿、骊山老母殿、土地殿及十八层地狱等。后又增建玉皇殿、观音殿、大门、放生池。
至此,大小殿堂全部落成,众神像一并归位,形成今天的规模。
走过这一处灵官殿,一间低矮狭窄仅约四五个平方的建筑闪现在一边,其实就像是一个凉亭,四面透风,但靠路一侧的立柱上竟赫然写着“入口,请自觉排队”;而且前面的香炉里也是香火旺盛。
这倒有点令人匪夷所思了。
走进,里面只并排树立着一高一低两通石碑,高的一通有赑屃负托,为汉白玉石质,碑体洁白细腻,乃《玄圣宝殿鼎新碑记》。碑阴碑额上题《玄圣行宫题名碑记》。
碑文开宗明义写道:“新野县城东方三十余里,地名野柏岗,高顶自古时代祖师庙也,自传古刹。。。”落款为明万历十一年。
仔细辨识,此碑主要记述了明万历十一年庙宇日久倾颓倒塌,当地信使王天佑、王珠等人不忍心看着庙宇荒废,就以化缘的形式募集资金,在众人的帮助下先后建成前后大殿,敬有祖师、文昌、关圣、牛王、马王、土地等神像,并立下此玉碑以记之。
另一通为大清乾隆48年的《创建送子神像兼XXX房碑记》。惜碑文已漫漶不清。
玄圣宝殿、玄圣行宫,这作为祖师庙本尊的祖师殿,却并不在主中轴线上,而是偏在一这隅,但明显是居于一高台之上,有台阶登临。
但阶口以铁质U型设施以分流控制人流,台上以回廊引导从侧面作为出口,祖师庙四方来拜的灵验与神圣由此可见一斑。
而那句一度曾让我们狐疑的“入口,请自觉排队”的提示,其实是提示进香拜祭祖师殿的信众香客的,却不经意的让我们没有擦身错过那块重要的碑记。
拾级而上,三间大殿,祖师殿居中,骊山老母殿、千手观音殿分列左右,这倒也是颇有意思,药王殿、财神殿、关圣殿、吕祖殿分居偏殿。
殿中,祖师金身而坐,联曰:位镇坎方圣本佑民而锡爵,权钦北极帝推真德以居尊。
檐下彩绘着云台二十八宿的画像。这是1995年闰八月所绘,二十八宿都是文官或武将的正常装扮,唯有大将军吴汉却是龙首人身的造型,状若龙王,这倒也是奇怪。
而再看时,似乎前面这一处灵官殿和祖师殿又自成了一条分轴线。但再仔细观察,其实依旧不然。
“欲向吾门求觉路,更宜心地问玄津”,祖师庙出口台基旁有专门的抽签处和庙观签房,只是没有人,也便忘了问询这其中的缘故。
倒是门口阳光下,一道人在慢慢的解读着卦签,问卦的却一脸的懵懂和焦急。
世事万物,负阴而抱阳,皆因心而起,冲气以为和。庙中有一联甚妙:万人施万人舍万人广结万人缘,四方来四方去四方共成十方。
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其实,也就是两个字:舍得。
如此,甚好。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和《道德经》一样,祖师庙是为形散而神不乱的一处建筑群。
这样的建制,需要有足够的心境和底蕴。
土是五行本,地为万物根。
青华古镇前所的祖师庙地处平原,虽创建较晚,但香火兴盛,自号“中顶”,其布局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其有传承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