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南阳访古之319】妄揣圣垛山之“圣”意(下)

(2017-12-26 13:23:07)
分类: 南阳访古

http://bang.dahe.cn/thread-1002484205-1-1.html

苍山不语,有风过耳,闭上眼睛,在厚重坚实的壁垒中穿越寻觅往事的断片,隐隐嗅到岁月深处青苔般凝聚的气息,又似乎看到一群绿林好汉或保境安民的乡勇,挺立在石寨之上。

 


将二道寨寨门内的空场作为又一个休整点稍事休息,伏牛揽月带着几人又向山顶发起冲刺。

在此山腰一个地方名曰“塔碰石”,据传说,这里原来也有一座高塔,因塔顶碰住悬崖峭壁上的一块石头而得名。而今,一切都已随风而逝。随风而逝的还有志上所记的早年间遗留的石碾石磨盘。

 
山顶耸立着一座祖师庙,又名真武金殿,《马山口镇志》记述到:据说建于清雍正年间,有殿堂一座,古老别致,十分精湛,1954年殿堂碑刻尽被毁于一旦。镇志中所言原还存留的古神像一尊,现也了无踪影。

药农从随身携带的鱼皮袋中拿出早已备好的香表,虔诚的供奉在祖师爷面前。现在的道观是2010年当地群众自发重建的,保留了道教的古老遗风。
山顶石崖下有井两眼,二米多深。说是井,其实也只能说是坑,水量少时,站内沿上掬水,水量多时,立外沿舀水。但据向导说,无论天有多旱,这里的水却从未干过。究其原因,原来石壁内有泉眼两通,聚水成液,累而为井。

 

登顶四望,周边尽收眼底,北面的白马坑相传为祖师爷骑白马到此饮马的地方,西南孤峰壁立的麦子山即为祖师修身之所,西边赤眉更有祖师庙为山名,而据圣垛山直线距离二十公里外就是著名的五垛山,相传真武大帝在那里修行悟道而称北顶,与南顶武当齐名。
那么,圣垛山之圣“的第八种解读就是是否与祖师爷有关呢?

现在的五垛山有两处,人们大多知道和朝拜的是南召境五垛山风景区,而其实真正的祖庭是在镇平境二龙乡境内。
“北耸群山之秀,南汇众泉之流”,二千五百年前也是这样一个紫气东来的早晨,一位着骑着青牛皓首银发的老者,肩披着远古的风尘,一步步从容而来,从此这里便染透了道家的仙意和神秘,空灵神圣,气象非常。

这位老者,便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
后来,老子骑着青牛西出函谷关,不知去向,被封为道德天尊,民间俗称太上老君;他的弟子尹喜手捧《道德经》步其后尘,登临五垛山“栖其有年”,并共同留下了一个中华文化之谜的窗口;之后,唐代道士吴筠与“同术者隐于南阳倚帝山”,“笃志于道学”“壮怀归道真”;再后来,张三丰修炼于此,得道成仙,遂奠定了北顶中原道教发祥地的地位。
 

六百多年前,一位皇帝自南京仑惶出逃,一路西行来到五垛山归隐出家,成为继尹喜、吴筠之后的道教忠实信徒。
他叫朱允炆,明太祖朱元璋的皇太孙、大明王朝第二任皇帝--建文帝。但其即位后不久,其叔父朱棣发动政变,攻占京师,就任明朝第三位皇帝,年号永乐。史称“靖难之役”。朱允炆在这里面壁修行,弘扬道场,终成为一代宗师;后南下创建武当,人称祖师爷,并由动物神人格化后便成了“镇武”“真武”大帝。当然,也有一种说法是真武大帝就是明成祖朱棣本人。

祖师爷落难时在五垛山修行了四十年,南去武当,心中亦常常挂念老家,每月都要回来一趟,这就有祖师爷“日不离武当,月不离五垛”的说法。
“北顶”五垛与“南顶”武当也因此遥相辉映,成为中原和江汉地区的重要典祀场所和道教圣地。

靖难之变时,历任山东布政使、兵部尚书的南阳人铁铉不肯投降造反夺位的燕王朱棣,并召集溃败的士兵坚守济南,在朱棣夺位后被施以磔刑,时年37岁。后人尊敬其忠义不屈,在各地建立铁公祠以纪念。南明朝廷追赠他为太保、加谥号忠襄,清乾隆时重新谥为忠定。
南阳古城西寨旧有二忠祠,奉祀铁骨铮铮的铁铉和张巡;邓州旧亦有铁公祠和祭祀铁铉张巡的双忠祠;龙堰乡今还有铁铉遗像墓孑然肃立。


五垛山,《山海经》称其依帝山、《水经注》又称岐棘山。1994年出版的《南阳地区志》写到:歧棘山,古名依帝山、骑立山、五垛山,明清以后称五朵山。《新唐书·吴筠传》也写道:“筠居南阳依帝山”,吴筠自己也留下了《游依帝山》的诗句;宋《太平寰宇记》还称其为骑立山。
综上所述,五垛山之名应该不早于宋朝。
 

《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有:骑立山,一名五朵在县北七十里状若立骑。。。其山五峰并峙又名五朵。金代末年,为巩固地盘。金于此置行元帅府。
金时,洪果萨哈元帅曾在此行元帅府事,金正大年间,农人渔张二在此聚众三千,联合山东红袄军抗金。金史·武仙传移刺蒲阿传》云:“金枢密副使移刺蒲阿,率步兵十三万,骑兵二万,由邓出发,次五垛山下,走正南沟,经大关岈,历大幔,取鸦路,通汝洛,赴京师。元军以三千人尾追,且行且战,元军分部兵力轮回休战,以逸待劳,终于以少胜多,歼灭金兵”
这说明,宋金时已经出现五垛山的名字了。 


《一统志》云:“骑立山山势昂耸,如立骑,本名岐棘山,音讹耳。其上有五峰:曰圣垛,曰禅庵垛、曰摩云垛,曰娇女垛,曰哑女垛”。
但关于五垛山究竟是哪五个山峰对峙,旧志所云,纷纭莫定。《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称其为“曰圣垛,曰禅庵垛,曰摩云垛,曰娇女垛、曰哑女垛”;1994年《南阳地区志》定义为“中心垛、尖顶山、摩云垛、定南针、苇湖山等五峰”;1996年的《南阳市地名志》则概括为“因山有圣垛、禅庵垛、摩云垛、娇女垛、拂天垛五峰并峙突起故名”。
 

有人考证说:今考圣垛在内乡马山北,禅圣(庵)垛在圣垛东,距圣垛二十余里,娇女垛即殿(尖)顶山,哑女垛在五垛山高峰之西,摩云垛在苇湖山西南,距骑立山皆数十里。《一统志》与旧志均误。
那么,我们登临的圣垛山,就是古之圣垛吗?
 

但北顶之上,有一残碑之所谓五垛皆在4.5公里之内。据以为准现在普遍认为:一、圣垛也称北顶,即祖师庙所在的峰,为五垛山的主峰,海拔1665米,今称五垛山。二、禅庵垛,在圣垛北0.5公里处,海拔1418米。三、摩云垛,也称迎风垛,在圣垛南l公里处,海拔1620米,以云雾缭绕其巅峰而得名,今称五垛。四、娇女垛,也名犟山、降山,在圣垛3公里处,其他四垛皆朝圣垛,惟此垛不朝,有不即不离的娇女之态,今称歪五垛。五、哑女垛,在圣垛西南1.5公里处。海拔1588米,今称压弓垛。
娇女垛即今歪五垛。也就是南召五朵山。


而前文所提及的《金史·武仙传移刺蒲阿传》“。。。。将黄掴三合调离五垛山去守泌阳。。。。武仙惨败逃奔圣垛寨。”其前言五垛山,后却只言圣垛寨,而非圣垛山寨,这其实就是论证了武仙败退的圣垛寨不是圣垛山我们寻访登临的山寨,而就是五垛山上圣垛的石寨。惜早年登临圣垛未细细寻访石寨的遗迹,但周边还有樊梨花寨、马家寨、牛家寨等古寨也可佐证。
至此,圣垛山与五垛山圣垛的关系也已经厘清。但这五垛之中的“圣垛”之名又源自何处?其尊的“圣”又是何人?她与马山圣垛山又有无关联呢?又或者,五朵山的圣垛是后来统一定位改的名?那么,其又与圣垛山殊前殊后呢?
这似乎需要一并考虑了。

五垛山主殿是祖师殿,供奉着真武大帝祖师爷,还有后殿是圣公圣母殿,供奉着祖师爷的生身父母。
那么,五垛山圣垛之名,是源自朱允炆修道五垛山吗?
但五垛山圣垛之名最迟应早于明朝,那么这个最初尊奉的“圣”就指向张三丰、吴筠、尹喜和老子。
 

五垛山山势徘徊,群峰护卫,呈众星托月、天关地轴之象。在上古,天关指的是蛇,地轴指的就是龟。而五垛山的山势如蛇从秦岭蜿蜒曲折而来,而整个圣垛山体组成了一只龟,龟蛇合体被古人称之为“玄武”。
早期的祖师爷和真武大帝应是老子,也就是道教的太上老君,又称道德天尊、混元老君;而且,老子是仙界在人间的代表,有老子一气化三清的说法;上古神话中也有盘古开天后身化万物,三魂化作三清,分别是太清太上老君、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通天教主的源流。而无论是朱允炆、还是朱棣,此时的真武大帝只是太上老君第八十二次变化之身,是为了神化自己的统治而加封的。
那么,五垛山的圣垛之圣应该就是老子,这也一脉相承的圣垛山之“圣“的第八种解读。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五垛山却又不仅仅源流与此,其最早名依帝山,也称猗帝山,《山海经·中山经》云:“又东三十里,曰倚帝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金。有兽焉,状如鼷鼠,白耳白喙,名曰狙如,见则其国有大兵”。猗帝氏以此为都,而他是炎帝的后裔。《纲目·前纪》云:倚帝山。古猗帝建都处,延之猗帝氏,治世五万六千年。

杏花山人,作为南阳的始祖之一便诞生在五朵山前。内乡七里坪至今也还有野人垛、野人沟的地名和传说流传。而更早的时间,南召即有猿人活动,并开启了中原人类文明的发祥。
南召板山坪地区出产一种名叫晚霞红的独特大理石,红白黑黄紫色均有,但鲜为人知的是,相传这是女娲补天所用的五色石,这也是女娲补天和南召有关的一种线索。
 

而不仅仅是女蜗,宋史学家罗泌《路史》中写到:“三皇之世,宛,郁郁华国”。华胥,也称华胥氏,风姓,是中国上古时期母系社会华胥国的女首领,相传她踩雷神脚印,感应受孕,生下伏羲和女娲,《春秋世谱》载“华胥生男名伏羲,生女名女娲”,同时她也是炎帝和黄帝的远祖,即《国语·晋语四》所注:《世本》原著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曾祖母华胥氏”。
因此,华胥被誉称为“人祖”,被中华民族尊奉为“始祖母”。她和子女伏羲、女娲及炎黄后裔共同创造了灿烂的华胥文化,并成为华夏文明的源头,华夏和中华的“华”字皆源于华胥氏。
 

远古时代,华胥氏为了生存,带领部族民众不断游徙,足迹遍布黄河流域,也包括沿今天板山坪古道的南召和内乡、镇平区域。
南召、方城的岩画及巨石崇拜真实的记载着母系社会和农耕社会先人们从事的社会活动和文化符号。 


我总在想,周家寨楚长城的华家寨及附近的华家山、华家河、华阳宫以及马山华家沟等这一系列与华有关的地名,也应该曾是华胥部族生活停留的地方。
从马山口沿古道北上经石庙、朱庙,南召洞街这里有一座公山和一座母山,是典型的生殖崇拜的遗迹;而石庙即为奶奶庙;马山之北打磨岗村的山坡上也有一座老母庙,古已有之,每年三月初十有老母庙庙会,规模宏大。 

 

经过与炎帝、蚩尤等部落的连续征战,黄帝终于一统天下,并巡游全国各地。
据说公元前2798年,黄帝80岁时,曾经襄阳、黄渠河、桑庄、新野、黄台岗、宛、皇路店一路巡游到了南召,此年,又经乔端、太平镇、东村到太山庙,后著《黄帝铭》六篇以总结巡游天下和治理方略。
而在南阳古宛、镇平、内乡、西峡、南召、邓州等地至今也还流传着神秘而丰富的上古传说,这并非都是空虚来风,而一定遗存着上古的血脉与记忆。
 
那么,圣垛山这个“圣”字的第九种解读就是是否与这些三皇五帝时代的人文始祖有关呢?又或就是圣母的意思?

其实,圣垛上还有一个来历:话说祖师爷修行、云游到此,坐在最高峰的山脊处,感叹风景真好略有美中不足,于是就点化万物。及至前行到对面山顶,回头一看,刚才坐过的地方竟拱出一块大大的石头。祖师爷叹道,为时已晚,剩了,就垛那儿吧。故名“剩垛山”,。至于那鼓出的大石,民间叫“拱肚儿崖”,远看光溜溜的,白乎乎的,异常壮观。
这就是圣垛上之“圣”的第十个个来历:剩垛山,沿叫至今变成了“圣垛山”。
 

而又其实,圣垛山之名也并非如现在史料和网上人云亦云所说的“在山名前冠以圣字,这在全国可能是仅此一个”。
《南阳市地名志》山隘分部中,就又记载着一处叫”圣人垛“的山峰,其位于南召县北17公里崔庄境内,是南召与鲁山的界山,海拔1585米。《清史稿·地理志》中有:“南召。。。西北:伏牛、圣人。。。。”。
那么,这个圣人垛的“圣”字又有什么来历呢?
 
圣人垛的本意是指此山孤峰突出。《南召县志》写到:站在山南观此山,犹如两人站立在群山之中,故称圣人垛,根据高低又细分为大圣人垛和小圣人垛。
而这里也流传着一则不为人知的传说,与李世民手下大将程咬金有关。这则故事出自《河南程氏宗谱·四智箴堂族谱》:李世民和瓦岗兄弟在这里征战的时候,一日徐茂公勒住缰绳,回首指着一处地方说:“谁占着这一处穴地,五百年后要出两个闻名天下的读书人”。程咬金闻听道:“俺老程吃尽了不识字的苦,这片地就让老程后代出个读书人吧”,于是下马做了个记号。

定唐后,贵为鲁国公的程咬金真的把其祖父的遗骨从安徽篁墩迁到了这里。而五百年后的北宋中叶,程家也果真出了两个大人物,长子颢,次子颐,史称:二程,为北宋理学的奠基者,后来为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
 

程氏121世、五经博士佳英因避乱率族举家逃亡之伏牛山中,山居九年不归,世人称其九春翁为圣人,死后葬于此原无名山垛之下,而名圣人垛。
乾隆45年,125世程万勇奏请朝廷恩准,将圣人垛周围山地划为祖茔,慈禧太后亦御笔书赠“伊洛渊源”,光绪皇帝也御赐“希踪颜孟”以嘉程氏二程并勉励其后人。

二程提出“格物致知”,认为“物皆有理”,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
大道无形,化育万物。其实,访古寻踪又何尝不是一次次执着艰辛的寻根探源? 

草木蔓发,河山在望。山水盈待,钟灵毓秀。
明代诗人李衮攀登圣垛山后写诗道:“圣垛山名自昔闻,耸然不与众峰群。深藏翠壑千层雪,高挂晴天一片云。原始到今如削玉,巨灵何处可惮斤。我来登眺浑忘倦,遮莫西林下夕曛。”
因寻访圣垛山而衍生的十个探源,其实只是将湮没散落在历史和群山深处的历史文化元素予以捡拾、梳理、汇总,而那些绵延千年的宗教气息、经久流传的古老传说,如金灯崖上的明灯、圣垛前的双烛,照亮了华夏文明的漫漫长河,流淌着千秋岁月的丰盈惠泽,也留给无数后人仰望苍穹、俯首追思的千古梦想,更照亮我们传承文化遗产生生不息的“访古寻踪”之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