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南阳访古之210】闹元宵(5)石桥古镇民俗表演采风

(2015-03-11 23:21:00)
标签:

娱乐

分类: 南阳访古

http://bbs.dahe.cn/read-htm-tid-992930692-page-1.htm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在漫长的农耕社会,作为中国人最隆重的节日------春节,其实是从腊八开始,一直延续到元宵节,前后达三十多天。



http://bbs.dahe.cn/attachment/Day_150311/499_811129_bf02e467e235fa4.jpg?97

而作为压轴大戏的元宵节,其实也并非仅指正月十五这一天,而是一般延续三天到正月十七。


http://bbs.dahe.cn/attachment/Day_150311/499_811129_7af2a41c0f7cddb.jpg?129

卧龙区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或协办的元宵节活动延续了这种传统。
在元宵节中心广场猜灯谜、民间文艺汇演及志愿者演出圆满结束后,就又启动了石桥及王村的民间文艺汇演。


http://bbs.dahe.cn/attachment/Day_150311/499_811129_2acc268c8e95894.jpg?229

这使得我能利用假期时间前往古镇乡村去领略原汁原味原生态的民俗表演。


http://bbs.dahe.cn/attachment/Day_150311/499_811129_e294a4a26656f38.jpg?229

民协主席熊运斌应邀前往王村会场;我和秘书长雪莲、网友焉耳散人、常乐未央相约去往石桥采风。


http://bbs.dahe.cn/attachment/Day_150311/499_811129_14206399efc390d.jpg?214

石桥是一座历史文化名镇,在古城有“银石桥”之说,人文历史悠久,自然山水秀丽。
除了众所周知的张衡墓、鄂城寺、石桥老街、彭家大院、过街槐、麦仁店等,并且尚隐藏着诸多如西鄂国、周王室典籍下落、《山海经》成书、刘秀二十八宿等历史玄谜。

 

此行除了活动结束后计划去拜访彭家后人外,就直奔活动现场。
民俗表演设在张衡博物馆南边的广场。

 

我们婉言谢绝了镇政府方面请我们当评委的好意,而是手持相机蹲在了主席台下面的人群中。

 

石桥一村的阵势早已摆开,最前面是一个硕大的盘鼓压阵。
这便是久负盛名却难得一见的石桥民俗一绝------盘鼓,其直径达2.5米。

 

令旗一摆三军动,刹那间,锣鼓喧天,惊天动地;旌旗翻卷,声势浩大
石桥镇民间文艺汇演拉开战幕。

 

所有的文字都比不上表演的一举一动,且不吝扣动快门,尽可能全面的记录下这次盛会的细节。
并且以更多的图片,让这些民间艺人在论坛这个空间一显身手,展露头角,以此铭记并感谢这些男女老少的艰苦传承和精彩演出。

 

承接着盘鼓的余威,石桥二村走上前台,将那还未散尽的黄钟大吕传播到更远更高。

 

鼓槌停处,众人也不禁松了口气。
丝竹之声倏然而起,两列粉装的女子手持油纸伞,袅娜娉婷而来。

 

这显然借鉴了《江南雨巷》的创意,但民俗就是这样在传承、吸取、融合中不断发展。
诸如秧歌、腰鼓等其实也是后来渐次成为民俗大家庭中的一员的。

 

何况,这样金戈铁马和小桥流水的衔接搭配,让人耳目一新,精神愉悦。
这个节目可以再加工,再一些石桥古镇的元素,名曰《古镇烟雨》。

 

却不想,这边醉倒温柔乡,沉醉不知归路,那边突然间“咚咚”两声,惊醒黄粱一梦。

 

抬望眼,但见从人群中推出两架小车,上面各置一面大鼓。
这编排布置,如奇兵陡出,令人防不胜防。

 

这许是想提前奏取《得胜令》的节奏吗?可惜劲道小了些。

 

 

呼啦啦,闹吵吵,搽脂抹粉,骑马赶驴,上来一哨人马。
后面旋即展开一面大旗,上书:施庄村民间文艺表演队。

 

上场的这一群中,涵盖了民俗表演的诸多种类:旱船、拉犟驴、大头娃娃、猪八戒背媳妇等,十分热闹。

 

猪八戒背媳妇似独角戏,闲云野鹤踏雪右,老猪一步三回头,妙趣横生。

 

施庄表演的拉犟驴是传统形式,突出了“拉”。
一个老汉,一头小黑驴,你来我往间,营造了一波三折的戏剧冲突,让人忍俊不禁。

 

 

宝剑锋从磨砺出,犟驴就任顺毛捋。
终于,尘埃落定,几经周折,以犟驴俯首听命为圆满结局。

 

 

却不料,这个皆大欢喜的传统结尾惹恼了猪八戒。
八戒遂背着媳妇负重冲上前来,替黑驴抱打不平,欲扳回一局,为动物界争光,也在媳妇面前表现一把英雄气概。
呵呵,也真是任性。

 

云蒸霞蔚星月灿,翻江倒海蛟龙出。

 

这蛟龙,可曾有《山海经》中丰山蛟龙的影子,或是鄂城寺地宫被锁的那一只修炼成神?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概而慷。
这九位女子,巾帼不让须眉,将龙舞的风生水起,惊涛拍岸。

 

果乃:潜龙在渊,飞龙在天!

 

石濑兮浅浅,飞龙兮翩翩。
此时此景,电视台的美女记者不禁拿起话筒以此为背景做起了现场报道。

 

我不禁也口占一联:
神州春暖山河秀,金龙献瑞万物春。

 

龙腾瑞气,燕舞春风。
你方舞罢我登场,两个节目衔接的恰到好处。

 

“傻妞进城”,以说唱、调侃为主,辅助以大头娃娃、骑竹马等表演

 

一个是乡野村姑,一个是大家闺秀。
若说没奇缘,表演却又紧挨着。
那边,傻妞刚被娘亲拉走,这边就来了一顶迎亲的花轿。

 

 

一个不是水中月,一个也不是镜中花。
水波潋滟春光好,两只旱船也荡荡悠悠划上舞台。

 

石桥的旱船,艄公年轻俊朗,那么这个春暖花开的季节,或许会有类似许仙白蛇的故事发生。

 

 

但与其他地方更大的不同在于,艄公还唱起了《旱船调》,细听,颇有大调曲的那一抹古韵和悠远。

 

 

还有一处不同,有的旱船表演为营造激烈的情节冲突,设置了两船相遇即将碰撞的冲突。
这里,两船的矛盾变成了跟随主子的两位彩丑的肢体碰撞,更增添了诙谐的成分。
这许是“冲旱船”和“撑旱船”身法表述的不同吧。

 

 这些精彩的节目,自然离不开锣鼓家伙的伴奏。
拉犟驴的老者敲起了锣,而那击鼓的女子,是用绳命和激情在演绎啊。

 

这样精彩的表演,自然吸引了大家聚精会神的观看,这样的民俗演出,根在民间,也活在民间。

 

这样民间艺人的节目,也牵动着新闻媒介、民间文史爱好者镜头的来回游走、寻觅,不离不弃。
民俗,需要政府、社会、团体和个人共同的关注、宣传、传承、广大。

 

龙翔九天石桥镇,曲终人散凤还巢。

 

我问:节目好不好看?
他说:好看!
我说:声音大一点!
他们一起喊到:好---看------!

http://bbs.dahe.cn/attachment/Day_150311/499_811129_453781569cf2f98.jpg?195


http://bbs.dahe.cn/attachment/Day_150311/499_811129_e5450215d080797.jpg?16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