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南阳访古之164】夏路行(4)路出方城 (下)

(2014-06-21 12:43:20)
标签:

文化

分类: 南阳访古

http://bbs.dahe.cn/read-htm-tid-992191140.htm#726252676

踏着泥泞湿滑又坎坷不平的乡野村道,我们冒雨前行。

高大的电力塔在旷野里一字排开,它的走向也是在二郎庙乡与古庄店乡的分界开始沿古道东行,在草店东分为三路去往小史店、杨楼和独树。

贺金峰身披雨衣,站立在一处一眼望不到的头的宽阔沟壑旁,如将军般指点着:这条古路沟呈东西走向,从西黄泥河一直到东黄泥河,前面的村落就是黄泥河村。

贺金峰调了个方向站立,我们也都跟着一齐向后转。相比之下,这边的古路沟没有西边的明显。

再次越过南水北调干渠,路边加油站蓝底白字的闪过“歇马店”的字样。

下了车,在一条污水横流的沟渠旁,贺金峰止住了脚步:这就是歇马店一段的古路沟。

千年古道走成沟,历次的寻访我们早已认识到沧海桑田的变化。

但面对这一条缓缓淌水的沟渠,我们还是疑惑的前后端详,结合周边地形仔细揣摩。

贺金峰看出了我们的怀疑,他说,前两年大河报记者李红军来看时也是这种表情,于是他向正在地里干活的老乡打听。老乡信口就是:这就是古路沟啊。

歇马店位于县城东南20里,因光武帝刘秀在次歇马休息而得名。

得此灵气,加上地利之便,这里便演变成为方城至驻马店和叶县至赊店两条古道的交汇店,过去交通不便,物资运输全靠人挑马驮,车拉人载,过路的骡驮多在此住宿歇脚,这歇马店便更加名副其实。

公元23年的这个季节,刘秀引军自方城出发进驻昆阳,王莽大军40余万人逶迤千里,粮草辎重不绝,将昆阳围了个水泄不通。刘秀率13人突围调兵,又亲率千余人为先锋合围莽军,创造了以区区2万人而大获全胜的经典之战。昆阳一战,为推翻新莽政权奠定了坚实基础。

西边是晾甲山,相传刘秀一路奔波行军,汗流浃背,曾在此山坡卸甲解鞍,乘凉小歇。

往北山坡上有一座刘秀庙,是后人为纪念昆阳之战中刘秀智勇双全、身先士卒的神勇而建,至今香火旺盛。

有此百姓口口相传的故事和古路沟的名字,再加上此处地理山水和贺金峰等人的考证,这道沟渠就是当年的古道俨然不虚。

 

往前拐入一个村落,在一处水塘边贺金峰停了下来。

到路口了,贺金峰说。

大家一怔,举目四望,四周只有一条刚刚进来并且向前延伸的穿村小道,还有路旁这一池塘水,何来的路口?

这个村子的名字叫:路口。贺金峰指着那一池微澜的水面说:那就是原先三岔路口的位置。

原来,路口村因地处古道三岔路口而得名,而渐成村落。

沿着古道信步前行,贺金峰指着来时的方向说:这条古道经陈洼、歇马店而来,经此经史庄----东西郭庄---姜庄---金钱岭---朱庄---宋庄----新集---进入古庄店乡。

在这一段古道的东北方向,贺金峰说:东西郭庄与朱庄之间,还有古石桥遗迹,石条铺砌,古朴凝重,建筑风格与后世不同。

我倒是对金钱岭这个地名有了兴趣,难道古时这里岗坡连绵间,有金钱豹等野兽出没?那这僻远古道岂不如大虫盘踞的景阳冈?

贺金峰一笑,有古桥,自然有河流,金钱岭的来历不是因啸聚山林的猛兽,而是流经古桥的河里时不时会有零碎的铜钱浮现,有福之人路过皆可捡拾几枚。

我向其打听小史店的走向,因为此行召集帖上有一项内容,就是:遥望诸葛亮初结庵处。

《明嘉靖裕州志》记载:“诸葛庵在石峡口东,世传诸葛孔明始结庵于此,后庵为火毁,遂居南阳”。

正东,贺金峰用手一指,这条古道就通往古庄店---草店---小史店,而后抵达唐河、社旗、泌阳区域,并由此经象河—春水---板桥—沙河店到达驻马店。

。诸葛亮初结庵处的茅庵寺就在峡口,境的象河就是《鄂君启金节》中所记述的“象禾”。贺金峰说:那里原有一块残破的隋碑,上面有文字,后不知所踪。

西靠歇马店,东通驻马店,不论怎样,都似乎是骡马休息的所在。

当此时也,一声长嘶,哧-------飞舟驾驶的面包车左后轮胎压渐渐不足,明显干瘪了下来。

 

马通人性,这车难道也心犀相同。只是古道早已湮没,南来北往的骡马也早已被滚滚的车轮所替代,附近更没有修补车胎的店铺。

我们只好一路前行,小心着,颠簸着,前往最近的古庄店乡寻找另一个铺舍----修车铺。

 

雨越下越大,就这样不其然的闯入无论春秋还是明清古道上的重要驿站---古庄店。

 

古庄店只是一处在历史久远的村落上逐渐发展起来的集市。

距离古庄店4.5公里有一处著名的城寨----金汤寨。墙高7米,顶宽5米,西门曾镶嵌一副气势宏大、不输秦隘汉关的对联“金城永固直同汉寨三千,汤池环绕不亚秦关百二”。横额为:固若金汤。

北宋尚书兵部侍郎范致虚之父及其弟皆葬于此。

与信陵君、孟尝君、平原君并称“战国四公子”的楚国春申君黄歇墓据说也在这里,只是一直了无踪影。倒是在寨南发现有陶片,考古发掘表明这是仰韶文化遗址的残留。

 

古庄店街因下雨变得更加冷清杂乱,仅有的两家修车铺或者关门闭户,或者师傅不在家,或者不愿意接受这费工却不怎么挣钱的业务。

雨下的更大了,噼里啪啦的打在车顶上,大家的心里便有些郁闷与焦虑。

有句有古道两字但其实与古道无关的成语是:古道热肠;现如今,厚今薄古,乐道好古者渐少,人心不古却是不争的事实。

我们只好远离古道,驱车到许南公路独树镇路口。

许南公路早已经取代了夏路和春秋古道以及明清许宛驿道,在许平南高速形成之前,是南阳南北方向重要的交通大动脉。

补好车胎,我笑言道:这在过去应该叫:钉马掌。

上车,我们继续访古寻踪的夏路之行。

右手边是南水北调的干渠,一架渡槽飞跨,贺金峰说:这渡槽里流淌的就是贾河,贾河在古典籍中有一个重要的名字:潕水。

南水北调截断了华北平原700余条大小河流,这对于那些从远古开始就存在的山川地理和生态是一种不可估量的伤害。

 

过贾河马,我们弃车沿着岗坡地带的一条古道向上。

 

这从黄石山绵延而来的岗坡因距保安七里而统称七里岗。这一片岗坡因有杨武岗村而命名杨武岗,这一段古道南侧紧邻一座古城遗址。而这座古城下或许埋藏着一个巨大的秘密。

 

雨还在下,古道上填筑的砾石在雨水的冲刷下显得清新圆润,而那显著的凤眼图案一下子映入眼帘,这是黄石山著名的砚石,用此磨制的黄石砚乃全国五大名砚之一。

 “砚山铺的姑娘不绣花,人人都会磨砚瓦”。 砚山铺因此发展成为宋之后古道上的驰名驿铺,书法名家米芾和黄庭坚更是对黄石砚赞誉有加,一方来自黄石山的正紫石砚,被石痴米芾视为“天下之瑰宝”;黄庭坚更是亲登黄石山,“物以致用当穷搜”。

 

西北就是黄石山,古名黄成山,因汉张良祀奉其师黄石公拜师学习兵法而名。

这岗坡地的附近有小山名房山,相传极为张良学艺归来隐居习练兵书所在。

贺金峰说:张良在这山坡演习兵法,空闲时常吹箫自乐,师傅黄石公一日闻听,想看看徒儿功力几何,就从黄石山上一掌推出一块巨石,那石遮天蔽日而来,张良不慌不忙,用手稳稳拖住,轻轻放下。

这块巨石,据说还在房山脚下安卧。

在杨武岗村的位置,古道戛然,这里明显是一个关隘,正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关口。

连同刚才提到的城垣遗址,古道、关口、古城,这一片恢弘的建筑群显然是一座城池的规模。

沿着古道向北就是上曹屯。

曹屯,是曹操当年南下时囤积粮草的地方,这也从一个侧面证实了这里最迟在三国时代就已经是一条古道。

时光如水,沧海桑田,多数古道已然湮没,面目全非,或被村庄割据,或被城市吞没,或被厂区占压,或被道路切断,古道或废为水沟,或湮为田野,或成为垃圾沟,原貌模糊不可明辨。

贺金峰的手指似有点石成金的功能,在他的指引下,一段段古道在旷远的田野,在我们眼前一一展现,连接成一条闪烁着珠光宝石的通衢大道。

 

 

过黄土洼,三里河,越过方城叶县县境分界,进入保安。保安是古道上一处重要的驿站,名保安驿,过去归方城县管辖,现并入叶县。

 

保安扼守古道,地势险要,是楚国北出方城问鼎中原的桥头堡,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经年战火连绵不绝。

人们渴望休兵止戈,安居乐业,遂起名“保安”,祈愿一方的平安康泰。

过保安10里,进入魏岗铺,在走20里就进入叶邑,叶邑是古应国都城,古昆阳城,叶公好龙的故事也发生在这里,而那里更是中原的南大门。

 “烽火跃,华城锦阙狼烟烈。狼烟烈,金戈铁马,莫问更迭。 
夜笙犹记花满阶,征尘踏破千秋业,千秋业,谁家年少,几更风雪。 

楚适诸夏,路出方城;鞭指江南,饮马长江。

无论有多少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借口,无论有多少替天行道匡扶天下的誓言,龙蛇遍走,是非成败,亘古以来,亘古至今,平安,才是百姓心中永远不变的祈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