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高阶思维的小学英语阅读教学设计与思考(摘自《小学英语教学设计》)
(2019-10-31 21:21:49)
标签:
小学英语 |
分类: 我的博客日志 |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言不仅是交际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语言和思维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是相互依存又相互促进的。学生学习英语不仅仅是学习语言知识,而是要学会运用这门语言并在此过程中提升思维品质,培养阅读能力,领略文化内涵,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提升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近些年,我国学者逐渐意识到,就学生思维品质而言,高阶思维更符合学生的发展需求,更能为学生长远的发展打下基础。由于学生认知水平有限,他们的思维活动往往浮于表面,一开始通常不能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这就要求教师在英语阅读课的设计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效设计思维含量高的问题,激发学生去主动思考、分析、评判、质疑、提问,从而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提升与发展。因此,笔者将结合本案例,从高阶思维的角度,谈一谈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设计与思考。
一、导入话题,激发兴趣,激活学生思维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导入环节应以话题作为铺垫,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发挥语言和思维的交互作用。在正式进入文本之前进行话题铺垫很重要,它就像一个学习的先行组织者,给学生呈现一个概括性和引导性的任务,学生可以通过游戏操作、思辨讨论、情景模拟等,完成对知识的感知和思考。它的价值在于促进学生的思考,联系生活背景,激发阅读兴趣。
绘本作者和全国名师在进入文本之前,均有效设计导入活动,从学生对咖啡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放手让学生去谈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起孩子的求知欲,启迪学生去思考与表达。
二、围绕话题,分层解读,培养高阶思维
一般来说,小学高年级的绘本篇幅相对较长,并且蕴含丰富的信息。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合理设计“读中环节”,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建立对文本的整体感知。然后,巧妙地重组和建构文本,引导学生进行分层次的理解阅读。通过粗读和细读的结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思维的整合与归纳能力。
绘本作者和全国名师在绘本教学中都是先从整体阅读入手,让学生对文本有一个初步的感知。接下来,绘本作者将绘本重组为David接受suspended coffee帮助之前和之后两个部分,进行细节阅读。在细节阅读中,通过发散式问题的提问和小组合作概括文本等活动,有效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性和逻辑性;全国名师则是把文本概括成四个部分,这四个部分均围绕“David______ suspended coffe.”来展开的,学生通过尝试概括关键词,培养了分析和归纳的能力。之后,基于后三个部分来进行深入阅读,积极挖掘文本,引导学生跟文本进行深入对话,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三、延伸话题,综合运用,提升高阶思维
“读后环节”重在强调学生的体验与感悟,即学生在学习了这个绘本故事后的收获是什么?、有没有形成自己的思考和见解?、能否运用语言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等等,教师可以在原有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升华,提出有价值、有意义、有思维量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鼓励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除此之外,还可以引导学生针对阅读话题写一写自己的所思所想。这样一来,不仅能全方面提升学生的高阶思维,还能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绘本作者和全国名师在“读后环节”都精心设计了思维含量高的问题,通过有效的提问,帮助学生进一步领略绘本的内涵。教师积极将绘本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思考“我能从绘本中学到什么?”、“我怎样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们?”等一些有价值的问题,积极锤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此外,全国名师还在作业的布置中,引导学生去写一写“阅读感受”,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总之,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英语阅读课堂的应然追求。小学英语阅读不是仅仅停留在对表面文字的理解,而是强调学生对文本信息的理解、感受和反思,通过积极主动的思考以及与文本的互动来获取信息。在小学英语阅读课堂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思维的亮点,重视课堂的生成,通过有效的活动设计,促进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让小学英语阅读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