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来你是这样的一休哥!

(2017-04-05 12:02:12)
标签:

杂谈

​​

提起“一休和尚”,别说日本人了,大概连泰语圈、中文圈某些世代的人也知道这号人物。不过,“一休和尚”是动画角色,“一休禅师”则为真实人物。

二者有何不同呢?动画“一休和尚”除了少部分属实,大部分是编剧组人员改编自江户时代的《一休咄》(全四卷,编者不详)以及《一休关东咄》(全三卷,编者不详)等民间说话集的故事,或共同绞脑汁写出的原创情节;真实人物“一休禅师”可是相当复杂。

http://img1.gtimg.com/cul/pics/hv1/1/104/2199/143016496.jpg

不过,也不能说动画编剧组瞎扯一番。虽然最早的《一休咄》是一休禅师过世后一百九十年才出版,但这些说话集收录的故事均依据一休禅师留下的著作而作,其底蕴仍是一休禅师于生前欲表达的主张及精神思想。

成书于一八五一年的《大日本野史》描述一休禅师为:“宗纯,心机快活,谈谐戏谩,物我相忘,贵贱一视,志存慈惠,随得随施,儿童驯爱,鸟雀就啄。”可见一休禅师无论生前或死后都深受民众爱戴。而且他明明是尊贵皇子出身,却至死都坚持“庶民”身份,后人才会不厌其烦地为他写下这许多逸闻吧。

一休禅师的全名是一休宗纯,“一休”是号,“宗纯”是讳,生于一三九四年。他在世时,从未提过自己的父亲到底是谁,不过,一休过世后约十年,由众弟子编篡而成的传记《东海一休和尚年谱》记载,他父亲是日本第一百代后小松天皇(一三七七~一四三三),母亲是名门贵族藤原氏出身。

一休出生时,后小松天皇时值十八岁。当时的日本朝廷分为南北两朝,双方的天皇都是正统血脉。之所以分为两个朝廷,是因为镰仓幕府的实权被奸臣篡夺,第九十五代天皇遂发兵征讨。

之后,天皇施行日本有史以来首度的王政复古,并推行新政。但新政引起倒幕武士们的不满,大将足利尊氏举兵叛变,天皇只好暂时迁幸至比叡山。足利尊氏便胁迫朝廷另立新天皇,并建立了室町幕府。如此,逃至比叡山,后来又迁至吉野的朝廷称为“南朝”,在京都另立天皇的朝廷则称为“北朝”。南北朝动乱持续了四代五十余年。

后小松天皇是北朝天皇。他继位时,南朝已失去势力,不过,南朝天皇拥有代表皇位的三种神器,于是后小松天皇提议南北朝合而为一,南朝也欣然应允,因此双方人事便有许多异动。一休宗纯的母亲正是南朝权臣人。

南北朝合并后第二年,后小松天皇开始亲政。这时期的社会情势当然仍不稳定,而室町幕府第三任将军足利义满又虎视眈眈,打算篡夺皇位。在这种纷乱状况下,一休的母亲只能逃到宫外,住在民家,于翌年阴历正月初一生下一休。

一休六岁时,他母亲送他到临济宗安国寺(京都)出家。当然这也是足利义满的命令。毕竟对足利幕府来说,天皇家若留下南朝系血统子嗣,可能会引起后患。一休在安国寺当侍童时,名为“周建”。一休八岁时,足利义满召唤一休到鹿苑寺(金阁寺)。义满早已听闻一休很伶俐,故意在宴席上出难题。

“那扇屏风上画的老虎,夜晚都会逃出来,你有办法抓住它吗?”

“明白了。麻烦大人借给我一捆绳子。”

一休如此说后,站起身,卷起衣袖,一副打算大打出手的样子。

众人见状,不禁为这个小童子暗捏一把汗。

绳子送来后,一休接过绳子,走到屏风前,摆起架势,对众人说:

“我准备好了。有哪一位愿意把老虎赶出来吗?”

http://img1.gtimg.com/cul/pics/hv1/2/104/2199/143016497.jpg

众人听后,均在内心拍手叫好。义满当然也很叹服,命人给一休奖赏。奖赏是两个叠在一起的麻糬。义满说:

“不用客气,你吃吧。”

眨眼间,一休便吃掉两个麻糬。义满再度刁难地问:

“哪一个麻糬比较好吃呢?”

一休举起双手,砰地击了一掌,再反问义满:

“哪一只手的声音比较好听呢?”

这回义满不得不啧啧称好。如此,一休便带着一大堆重赏回寺院。

京都十剎中,有一座排行第五,是足利义满建立的寺院,名为宝幢寺。一休十二岁时,经常前往宝幢寺,夹杂在数百名听众中热心聆听清叟仁藏主的《维摩经》讲义。《维摩经》是大乘佛教的佛经,内容构成类似戏剧,富于文学趣味,但意味深长,在家人也不见得听得懂,一休却听得津津有味。因此,清叟和尚每次讲完《维摩经》后,又时常对一休讲授其他佛家内典与俗家外典。

一休十三岁时,转入东山建仁寺学习汉诗。当时的日本禅僧盛行作汉诗、汉文,也就是所谓的“五山文学”,算是江户时代儒学兴起的先驱。十三岁才开始学汉诗,应该说有点晚,不过一休给自己订下“一日一诗”的课业,进步相当快。

十五岁时,一休作了一首《春衣宿花》汉诗。

吟行客袖几时情  开落百花天地清

枕上香风寐乎寤  一场春梦不分明

大意是:樱花时期,赏花人陶醉在诗情中,花开花落的百花,给天地带来清净空气。花香在枕边飘荡,到底是梦境还是现实,都分不清了。据说当时的京都文人给予极高评价,令这首诗脍炙人口。

另一方面,一休也逐渐对人生的冷酷与社会矛盾心生疑问。五山的禅僧俗化到极点,尤其是建仁寺在幕府的保护下,早已变成公卿贵族或高官家孩子的发迹捷径。这些王孙公子进寺院修行后,若能得到一张印可证,日后便能自称高僧,去当官寺住持,终生享受荣华与特权。

一休十六岁时,遭遇了一桩左右他一生的事件。事件发生在夏季某日,建仁寺办法事的席上。有一名代住持说法的高僧,不但不讲道说法,还高谈阔论起禅僧的出身门第以及禅院格式与法系,最后更声言出身卑微的人没有资格当官寺住持云云。不等对方说完,一休便掩耳离去。事后,一休作了两首汉诗给老师看。其一:

说法说禅举姓名  辱人一句听吞声

问答若不识起倒  修罗胜负长无明

大意是:讲经说法时,为何要列举禅僧的出身家世。听到对方贬斥别人,实在惊讶得哑口无言。问答时若不按程序进行,那就如同阿修罗争胜负,不可救药。其二:

犀牛扇子与谁人  行者卢公来作宾

姓名议论法堂上  恰似百官朝紫宸

老师看了这两首诗,安慰一休说:“三十年后,禅僧的恶习也会改进吧。你不要太急躁,耐心等着。”

结果,一休的汉诗集《狂云集》不但收录了这两首诗,还特别记载:“今世山林丛林之论人,必议氏族之尊卑,焉是可忍孰不可忍乎,遂写前偈以揭示四方,谁敢击节其偈曰。”看来,恶习不只持续了三十年,大概直至一休过世前都旧态依然,毫无长进。

一年后,一休转移至赤贫如洗的西金寺,在完全不求名利的禅师谦翁宗为门下苦修。一休二十岁时,谦翁对一休说:“我已经将我所知的全倾给你了,按理说,我应该给你印可,但我过去也拒绝领取,所以我不给你印可。”

谦翁对一休影响极大,一休也非常尊敬谦翁。谦翁的正式道号是“为谦”,名“宗为”,因此一休便废弃“周建”这个名字,取恩师名字里的“宗”字,改名为“宗纯”。

一休二十一岁时,谦翁去世。深受打击的一休暂且回到母亲身边,却因为失去精神上的支柱,不久又离开母亲住处,前往大津石山寺闭关。他在观音菩萨像前烧香念经了七天,仍无法消解内心的苦闷。之后在琵琶湖四周徘徊,最后欲投湖自杀。所幸他母亲于事前已预见儿子可能会自寻短见,遣人送书信过来,正是那人救了一休。

点击此处,阅读原文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