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做全职妈妈是没追求的人生

(2017-04-03 16:03:55)
标签:

杂谈

​​

​美国记者Pamela Druckerman写下的《法国妈妈育儿经》一度成为欧洲的育儿圣经,在侨居巴黎期间她不但观察法国父母们是如何培养婴幼儿的自控力,耐心,创造力,也意识到法国女性从怀孕到生产哺育和抚养孩童时的状态与其他国家的差异。

在法国生下三个孩子的Pamela,除了尽力养育孩子,也必须在这样的文化差异中挣扎——和美国社会不同,这是一个完全不赞成“全职妈妈”的社会,在育儿观念中有任何牺牲自我的念头都不会被赞美。

孕期肥胖,超过半年的哺乳期,乳房下垂和腰腹赘肉,放弃工作,都是缺乏自律的表现,自我牺牲感并不能换来同情。甚至想组织妈妈群一起讨论育儿经验都会遭到冷遇,孩童们可以在游乐场所自发地结伴游玩,妈妈们却很少扎堆聊天,推着婴儿车也一样可以穿着高跟鞋和短裙,长风衣的带子紧紧束着细腰,一个篷头垢面的女人仅仅是因为她懒惰,哺育婴儿不能成为邋遢的借口。

http://img1.gtimg.com/cul/pics/hv1/96/81/2199/143010726.jpg

没有一个女性会被简单地称呼为某某的妈妈,决心做全职妈妈的女性要做好心理准备,在宴会上没人会和你讲话,因为你没有职业,没有社会身份,只有单一世界里的单一经验。哺育孩子的艰辛人人都有,但成为话题和谈资就会被视为有病。

除了法国社会长久以来女性自我意识的锻造,这种洒脱背后也有政府斥以巨资为母亲建立的全日制托管中心在支撑,一个四十天大的婴儿就可以进入日托生活,女性回到职场中去,只需早晚接送,和孩子享受晚间和全周末的时光。一个生长在日托中心的婴儿在成长后会有心理问题吗?

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起码有两代人是在社会和家庭的双重养育下成长的,至今我们看到的法国人在亲子关系和独立人格上上还没有明显的问题,而产生大量全职妈妈的日本社会中,这些也暂时没什么明显优势。

在我们开始谈论如何将婴儿视作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时, 不能忽略的是女性怎样在母亲身份和其他身份中做一个自发的角力,换句话说,女性首先将自己视为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再去保障婴儿,如果妈妈与孩子都想互相不做彼此的吞噬者,一位女性必须工作,必须在家庭之外还扮演其他角色。磨损亲子关系的重要伏笔可能不是忽视,而是母亲的牺牲感和孩子的愧疚感。

和Pamela在美国所见相同,我们在公共场所常会看到一位妈妈和自己的幼儿对话时旁若无人,声音放大,似乎她要让每个人看到她是一位称职的母亲,这些陌生人和她的生活毫无干系也不得已地要目睹这场“亲子戏”。

曾经在三联书店和一个面馆,我看到的不同的妈妈领着孩子进来,对孩子事无巨细的关照提醒,风风火火来去行走,声音举止特意要引人注目,就像在提醒人们:看啊,我有孩子,我是妈妈!这两位妈妈的打扮神色出奇相似,乱糟糟短发,运动便装,粗糙得一塌糊涂。

这是一种病症,在Pamela的书里我证实了这一点,在心理学上讲这样的女性唯一的存在感即是作为母亲的角色。过度关注和粘腻就像过度忽视一样,会对亲子关系有深远的负面影响。 在公共场所那些喳喳呼呼的母亲背后是失落的旧日生活和破碎的自我人格。是的,育儿专家提倡母乳到两岁,陪伴到三岁,但另一厢,这个社会在要求女性经济独立,自我建设,所以这是一个路口上的选择和取舍,智慧的女性会去尽力平衡它。

http://img1.gtimg.com/cul/pics/hv1/97/81/2199/143010727.jpg

对于孩子的成长记忆来说,到底是日复一日的辅食和便当盒重要,还是一个优秀的自我实现的母亲更重要呢,这取决于个体经验上的认知,没有是非之分,我只是为那些为了全身投入育儿放弃职业的女性感到惋惜。因为孩子终会长大成人,而当他可以意识到自己的养育者是一个怎样的人时,你只是发现自己除了母亲的身份以外一无所长。

自前年的婴儿潮至今,我身边近十位朋友相继做了妈妈,下至24岁上至36岁,皆是从事策展人、记者、主持人、学院负责人、编剧、导演的高度职业化的女性,都坚持工作到预产期,在选择母乳喂养至少九个月的期间,完成了论文、谈判、剧本、电视节目、大型的艺术展。

在一个没有日托中心,只能依赖父母和保姆的情况下,这些妈妈们又是如何做到的呢,我亲眼看到我的朋友在后备箱里装着刚囤来的尿片奶粉,随身大包里是吸奶器和冰袋,飞车开往城市的另一个对角去见客户;另一个朋友是如何在展场上全天布展,然后每隔三小时驱车回家照看婴儿一次,凌晨四点还在赶论文;或者干脆带着婴儿出一个长途差。在做母亲的最初期一面是生理变化,一面是心理落差,很难想象做了妈妈的职业女性是怎么面对破碎的睡眠,频繁吸奶,产后抑郁,而这些是和职业上的雄心并行的。

最初的平衡一定是艰难的,但这只是身为亿万女性之一的人,必须要面对的自身处境和课题,养育孩子是一种私人选择,或者只是个人生活的部分,尽管这部分很重要,但是自我价值的实现也同样重要。

一个生活优裕的艺术家要求做药剂研究员的妻子辞职,全职照顾两岁的女儿和她肚子里即将出生的孩子,理由是她一个月挣的工资也只相当于两个阿姨的工资,请阿姨还不如自己带,不如在家好好支持丈夫陪伴孩子。可是我很疑惑,能这么算账吗?她挣的仅是一份工资吗?但是他妻子同意了。

点击此处,阅读原文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