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从北上广等中心城市到内地乡镇县城,同学聚会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大陆社会的一种普遍社交方式。
如果把同学聚会理解为是已经离开学校了的同学之间的交往活动,则可以认为当代中国的同学聚会开端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那时候有了“文革”后出现的科班大中专学生。1984年前后,大中专毕业学生同学聚会特别热闹起来,这是因为前几年中学应届生升学后已经开始大量毕业,比较之前年龄较大的历届生参加高考就读后毕业的同学更加青春焕发,踏上工作岗位后更加热衷于涌来涌去聚会。总体来说,当代中国社会的同学聚会热是从大中专毕业生的聚会活动开端的。
不过,尽管是开端,但那时候还谈不上热,毕竟,大中专毕业生在中国人口中所占比例不大。同学聚会真正热起来,已经是形成普遍的手机社会、网络社会了的事,大致是在十年前发生转折。这个转折的关键,就是聚会已经从大中专毕业生蔓延到了中小学毕业生,成为越来越多人口的活动,具有了社会普遍性特征。
目前几乎可以认为,六十岁左右年龄以下进入过各种学校大门的社会男女,已经无不跟不同形式的同学聚会发生不同程度的社交关系。这是当代中国大陆社会生活方式、交往方式的一次重大变化,甚至可以说是变革,其意义有待于将来社会学家们研究认识。
http://img1.gtimg.com/ninja/1/2017/04/ninja149103978851518.jpg
作为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大学生,这几十年的过程我自然是亲历者。从自己的心理言,有一个热衷——远离——喜欢的变化。
当初大学刚毕业的时候,我是一个同学聚会的热衷者。同学里也有各种小圈子,但那时候似乎跟我无关,因为我跟不同小圈子都属于皆大欢喜的关系。由于有毕业后工作好坏、青年期男女感情微妙纠葛等因素导致的心理障碍,以及通讯、交通障碍等,完整的同学聚会要组织起来很困难,但不同人数的聚会还是可以经常进行。
开始时候,由于大家离开校园不久,多数人也还保持着青春的单纯,聚会实际就是之前校园、课堂、寝室情谊的延续,参加者一般都很轻松、快乐。慢慢开始变化,有的同学出国留学、移民了,有的同学工作实在太忙而难以参加,也逐步越来越多的同学结了婚忙于过自己日子,聚会的热情越来越降温起来。
不过,曾经的一段人生情谊似乎不会被忘却,终究会有人站出来进行组织,已经老成了的同学们还是会有机会相聚,但其中意味也渐渐变化起来。关于读书、学问、思想的话题彻底边缘化,甚至没有了,关于金钱、家庭、穿着、升迁、职位、社会关系等等话题成了主流。这不算坏事,只是不同社会领域自有其不同侧重而已,也是年龄增长了的自然倾向。但相应也有了越来越大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生活顺逆的人生差异,从而不同关系的同学之间也有了似乎越来越话不投机的心理间隙。
http://img1.gtimg.com/ninja/1/2017/04/ninja149109492088149.png
这其实也是很正常的实际,倘是互相多一份理解,发展较好的同学多付出一些安慰、帮助,发展较糟的同学多一些自信和祝贺,彼此少一些功利比较,多一些平等气氛,并不会影响情谊相处。
然而,在我所经历和了解的同学聚会中,实际总是有微妙的难堪发生着。有些人生不顺的人太少自信,自尊心过于脆弱,而有些人生顺利的人则喜欢炫耀,甚至有嘲笑、傲视人生不顺者的态度。这可以认为只是个人性的心态、言行,但中国大陆社会的官本位文化则是致命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