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现在正是日本学校放春假的时候,我也正好领着我家学生在福建老家度假,有朋友从微信发来一篇关于日本孩子升学压力的文章,问我能否也能就此谈一谈。
说到“升学压力”,4月即将升高中的我家学生,今年倒是没有感到压力。因为四年前“小升初”时,她考上了第一志愿所填写的一所中高一贯制私立女校。按这所私立女校的规定,她只要各科成绩都在学校要求范围内,就可以免试直升高中。所以,今年元旦前后,当她以前的小学同学们都努力准备高中入学考试时,她则在忙于学校茶道部的各种活动。
但是,在四年前的元旦前后,当她的那些准备继续就读公立中学的小学同学们,都在轻松过新年的时候,我家学生则每天都在顶着冬天清晨的凛冽寒风,紧张地奔赴各所学校的考场。这种紧张的心情,一直到她报考的第一志愿放榜,收到录取通知书时,才终于得以放松。
http://img1.gtimg.com/ninja/1/2017/03/ninja149069382140987.jpg
在我家学生上小学四年级之前,我一直在博客上为她记录成长日记。当时所记录的日本学校生活,都是人们所向往的那种“窗边的小豆豆”般无忧无虑的童年:老师领着孩子们一起举办的儿童庙会、集体动手的手工课、全体参加的运动会;一年级自己动手种菜自己动手打年糕;二年级生活课去拜访学校附近商场超市,了解食品安全管理;三年级社会课参观垃圾处理场和净水场,知道自己生活中的垃圾如何处理如何分类,饮用水如何安全净化……一个学期下来,国语老师只教五篇课文,二年级时才终于开始背诵乘法口诀。家庭作业轻松得10分钟不到就可以做完,而且每页的字都写得巨大,用“一页一字”来形容都不觉得过分。
总之,从一年级到三年级,她的主要学习任务就是各种玩——骑着儿童自行车从她妈妈身边呼啸而过,大喊着:“妈妈我和同学去公园啦!晚饭前才回家呀!”;又或者带着一群小孩子叽叽喳喳地躲在她自己的小房间里玩她们喜欢的游戏。还关起门来,门上挂个自制的牌子,牌子上用日文假名一笔一画地写着:“无关系者入室禁止”——这个“无关系者”,自然就是她的爸爸妈妈。
无忧无虑、无拘无束、“无关系者”也从不干涉——这是我家学生小学1-3年级自由快活的生活。
http://img1.gtimg.com/ninja/1/2017/03/ninja149069387547064.jpg
因为日本的公立小学考试分数从不公开,也从不计算排名,所以她也就丝毫没有分数概念,更没有竞争意识。我记忆最深刻的一次,是她小学一年级刚上学不久时,带回家一张数学试卷,兴冲冲地伸手递给我说:“妈妈,给!”我接过来一看,居然只有45分!不由惊讶地抬起头来,却看到小朋友满面的笑容和清澈的眼睛,当时也忍不住笑了起来,说:“哎呀!宝宝真棒,居然考了45分!”因为,那一瞬间我便理解了:对于一个从未被灌输过分数意识,以玩耍为童年事业的一年级小女孩而言,她并不知道45分和100分有什么不同。
但这种无忧无虑的理想童年,在她小学四年级那年,戛然而止。
小学四年级时,我将小朋友送去了一家有名的大型进学塾。日本的私塾,相当于中国的课外辅导班。并主要分为“学习塾”和“进学塾”二大类。“学习塾”根据教材内容进行深度辅导,但不专门针对升学考试。而“进学塾”则目标明确:就是专门针对升学考试进行各种考试训练。并且,因为各所学校的考试风格不一样,“进学塾”又会根据学生们的目标志愿校进行细分。例如专门针对东京大学的进学塾,或是专门针对京都大学或其他国公立大学的进学塾,等等。
我家同学小升初时就读的进学塾,男孩子们的目标志愿校是灘中——进入这所著名男校,意味着一只脚已经踏入了东京大学的大门。而女孩子们的目标志愿校,则是神户和大阪的二所著名私立女校。我们根据上学距离和所需时间,选定了离家比较近的大阪女校为目标志愿校。 这家进学塾的学习口号是“常在战场”——什么战场?考试战场。考试就是一场战斗,考场就是战场。时刻在考试,时刻准备进行考试。这就是“常在战场”。
为什么要将一个自由快活的小女孩,送去“常在战场”的进学塾,让她变成一个悲壮的“考场女战士”?如果了解日本的社会构造,或许就能理解一个热爱孩子的母亲,为什么会变成热衷于应试教育的“虎妈”。